七一社区        注册

《中国共产党读本》连载

二、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

谢春涛 主编

2014年09月15日14:3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936年7月16日,埃德加?斯诺对毛泽东提出了他的一个疑问:“在什么条件下,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呢?”毛泽东随即作答:“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 ]

战端未开,中国共产党就清楚地认识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是中国抗日战争取胜的关键。历史证明,这一预见是无比正确的。整个战争时期,统一战线被贯彻到底。即使是在坚持抗战出现严重困难和国民党顽固势力发动反共高潮的时期,比如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势力发动皖南事变,造成新四军伤亡约9000人,并宣称新四军叛变,要解散新四军,中国共产党仍然以大局为重,依然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统一战线的坚持与维护,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最大程度地凝聚人心,壮大人民抗日力量,逐渐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并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中,论述了抗日战争的基本问题,提出了持久战理论,他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八路军的作战方针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持久战理论不仅批判了妄图依靠英美援助的“速胜论”,更批判了悲观派的“亡国论”,指明了中国胜利之路,给予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游击战方针的指导下,迅速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缴获各种枪支69.4万余支,各种炮1800余门。

抗日战争中,除陕甘宁边区外,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华中和华南建立了16块抗日民主根据地,这些根据地是贯彻实现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先进阵地,是政治民主、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政府廉洁的社会,成为全国抗战的重心。

约翰? S. 谢伟思,1909年生于中国成都,美国驻华使馆外交官,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地道的中国通,他曾经深入中国的乡村和边远地区,做广泛的社会考察,体验中国普通百姓的生存环境和状况,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有比较深刻的认识。1944年6月20日,谢伟思给美国国务院发了一份“中国的局势和关于美国政策的建议”。关于中国的局势,他这样写道:“中国面临经济崩溃。军队和政府机关的人心涣散。士气民心低沉。沮丧情绪广为扩散,普遍感到绝望。在远离大城市的地区,中央政府的权威正在削弱,政府的命令处于无效状态。政府和军事机构从上层到基层到处都是空前规模和明目张胆的贪污腐败,纲纪废弛。受通货膨胀之害最重的知识分子和薪水阶层处于生死存亡的危险中。农民对滥肆征兵、征税和其他形形色色的强制性摊派的不满,已经广为发展,而且正在加强。国民党军队内部的不满正在增长。国共之间的嫌隙不仅没有表明有所缩小,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严重;现在,人们已普遍同意,内战不可避免。国民党谋取自我利益的政策和拒绝听取进步的批评意见,已使它失去了人民的敬重和支持。党内的不满和宗派活动,如果说不是加剧的话,也是在发展。知识分子抨击委员长的独裁统治,越来越公言不讳。”在发出这份汇报的一个多月后,谢伟思作为美国国务院政务官员和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政治顾问,参加了“美国军事观察组”,来到了延安。到延安后,谢伟思竭力控制着自己“不要被感情所支配”,但是他和全组成员都有相同的感觉:“我们来到了一个不同的国家,碰到了不同的人。”这里的“精神气质和气氛”与国民党统治区相比都有变化,他如此记述了他们感觉到的变化:“那里不存在铺张粉饰和礼节俗套”,“官员和人民与我们的关系,以及中国人相互之间的关系,都是坦诚,直率和友好的”;“这里也完全没有贴身保镖、宪兵和重庆官僚阶层中的哗众取宠的夸夸其谈”;这里“没有乞丐,也没有令人绝望的贫困迹象”,“这里到处都强调民主和同老百姓的鱼水关系”;“这里没有失败主义,而是信心十足,没有厌战情绪”;“那里有惊人的政治觉悟”,也没有紧张和压抑感。领导人总是坦然的自信。在列举了上述现象后,谢伟思分析说:“我在延安看到的是一次具有政治和经济纲领的、组织得很好的运动,它正在能干的领导人的领导下成功地完成着。还有,当国民党已丧失了它早期的革命性,并随着这一丧失而呈现四分五裂的时候,共产党由于必须继续奋斗而保持了其革命性,而且渐渐壮大和比较成熟了。人们不能不得到一种感觉,这一运动是强大和成功的,它后面有某种动力,而且它把自己和人民联系得如此紧密,因而将不会被轻而易举地扼杀掉。”谢伟思看到的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都是在中国,一个是国民党及其统治的区域,一个是共产党及其管辖的边区,而这正是抗战胜利后,中国内战的对立双方,他们的众多“不同”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内战的最终结局。[ ]

2005年9月3日,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以毛泽东同志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和战略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成为引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实施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的路线政策,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赵晶、谢磊)
相关专题
· 图书连载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