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中国共产党读本》连载

十四、工业化建设的起步

谢春涛 主编

2014年09月15日16:0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发展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简称“一五”计划),是新中国成立后编订的第一个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它是在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政权不久,缺乏建设经验和人才的情况下起步的,历时四年,五易其稿才告完成。“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在新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早在恢复国民经济时期的1951年就已经开始着手进行了。

1951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根据当时国民经济已经好转以及其他方面工作的实际情况,决定从1953年起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中财委)还试编了国民经济计划的粗略纲要。在此基础上,1951年11月召开的全国计划工作会议向各地区布置了编制长期计划的任务。

1952年初,根据周恩来提议,中央决定成立由周恩来、陈云、薄一波、李富春、聂荣臻、宋劭文六人组成的领导小组,组织领导“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3月7日,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将《关于加强计划工作大纲》下发给各大区,并要求各大区在当年6月底前分别提出本区五年计划、十年远景的方针任务、主要指标及轮廓计划,并提出对全国长远计划的建议。[ ]

1952年6—7月份,随着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国家即将进入全面建设时期,中共中央决定加快“一五”计划编制工作的步伐,并准备在8月将计划带到苏联,以便听取苏联方面的意见并争取苏联的援助。

为了集中精力编制计划,6月,周恩来致信毛泽东说:“在7月份,我拟将工作重心放在研究五年计划、外交工作方面,其他工作尽量推开。”毛泽东接信后很快予以批准。7月1日,陈云致信毛泽东,对“一五”计划的编制情况进行了说明。陈云指出:“这次写的五年计划的主要点是在今后五年中要办些什么新的工厂。因此在这一方面花的工夫较多。原有工厂的生产方面,也写进去了。但估计这一方面的生产数字一般是低的,可能超过。将来需要好好再讨论的。所以首先集中力量研究今后五年中新办工厂,是为了七八月间可以向苏联提出一个五年中供我装备的要求。”

1952年8月,中财委编制出“一五”计划轮廓草案,并颁布了《关于编制五年计划(1953—1957)轮廓的方针》。轮廓草案提出,今后五年是我国长期建设的第一阶段,其基本任务是:为国家工业化打下基础,以巩固国防,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水平,并保证我国经济向社会主义前进。五年计划的方针是:第一,经济建设的重点是工业,工业建设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为辅。第二,工业的速度,在可能条件下应力求迅速发展。第三,工业的分布要有利于国防和长期建设,并且与目前实际情况相结合。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是:工农业总产值增长78%,工业总产值增长156%(即每年递增20%强),其中生产资料增长230.5%(即每年递增27%);农业总产值增加53%(每年递增8.9%)。[ ]

中共中央政治局“一五”计划轮廓草案进行了讨论,认为可以将它带到莫斯科去征求苏联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此作为向苏联提出援助的基本依据。

带着这样的使命,1952年8月15日,以周恩来为团长,陈云和李富春为副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赴莫斯科。8月17日,周恩来一行抵达莫斯科。20日,斯大林会见周恩来、陈云、李富春、张闻天、粟裕等人,陪同会见的有莫洛托夫、维辛斯基等。对此次与斯大林的会谈,周恩来在给中央的电报中说:(中国代表团)在说明我们报告和商谈的程序时,斯大林同志插话并答复问题甚多。提到感谢苏联的援助时,斯大林说,我们在朝鲜作战和橡胶两事上,也是援助苏联。对工业资源的勘探、设计、工业设备、技术资料及派人来苏留学和实习等事,斯大林肯定地回答愿尽力所能及予以帮助,只对专家问题,觉得人数太多,说要按需要派。关于军事装备和军事工业,他强调我们应着重自己生产飞机,从修理经过装配到制造,并从小到大,以利培养干部,掌握技术,否则单有工厂没有人才,绝对不行。9月底,周恩来、陈云先期回国,李富春继续率代表团留在苏联,对苏联援建项目逐一研究。

在得到苏联方面的意见和表态后,1952年底,中共中央在讨论《五年计划轮廓草案》时,做出了四项指示:(1)执行“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既要保证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又要进一步稳定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使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2)突出重点,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增强国家工业基础的建设上;(3)合理利用现有工业基础,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潜力;(4)以科学求实的态度从事计划工作,使计划正确反映客观经济发展的规律。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和苏方意见,陈云组织中财委和国家计委的力量,对“一五”计划进行了第三次编制。

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迎接1953年的伟大任务》的社论,指出:“1953年将是我国进入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将“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就向全国人民公布了“一五”计划的消息。

经过中苏双方长时间的协商,1953年4月4日,米高扬向李富春通报了苏共中央、苏联国家计委和经济专家对中国“一五”计划的意见,主要是:(1)从中国的利益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利益考虑,“一五”计划的基础是工业化,首先建设重工业,这个方针任务是正确的;(2)从政治上、舆论上、人民情绪上考虑,五年计划不仅要保证完成,而且一定要超额完成。因此,工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调低到14%~15%为宜;(3)要注意培养自己的专家;(4)加强地质勘探等发展经济的基础工作;(5)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小工业,以补充大工业之不足;(6)要十分注意农业的发展,不仅要大量生产质量好、价格低的农机具和肥料,还要保证工业品对农村的供应,发展城乡物资交流;(7)巩固人民币,扩大购买力,发展商品流通;(8)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要大于职工人数的增长速度,以保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要大于工资的增长速度,以保证国家的积累。技术人员的增长速度要大于工人的增长速度,以保证技术水平的提高。[ ]

1953年5月15日,李富春和米高扬分别代表中苏两国政府在《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和两个“协定议定书”上签字。这些文件表明,苏联政府对中国政府的援助,已用条文形式固定了下来。根据《协定》,苏联将援助中国建设与改建91个工业企业项目,加上1950年签约援助中国的50个,总共141个项目。1954年10月,苏联政府再次应中国政府的要求,又追加15个项目,使苏联援助中国的建设项目达到156个。1955年又商定增加16项,之后再增2项,共174项。后多次调整,确定154项。因156项公布在先,故仍称“156项工程”,实际施工150项。[ ]

6月,中共中央要求国家计委参考苏联提出的意见,对五年计划纲要做第四次修改。

1953年6月至8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会议着重讨论了贯彻执行过渡时期总路线问题,提出了中国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

经过八个多月的工作,根据工作发展的需要,1954年2月12日,中央决定调整编制“一五”计划工作的班子,成立以陈云为组长的新的八人领导小组,成员有高岗、李富春、邓小平、邓子恢、习仲勋、贾拓夫、陈伯达。同月,毛泽东审阅了《五年计划纲要(初稿)》。4月19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成立编制五年计划纲要草案八人工作小组的决定。

8月,在陈云和李富春主持下,八人小组审议国家计委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初稿)》,连续举行了17次会议,对“一五”计划草案逐章逐节进行了讨论和修改。10月,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聚会广州,用了一个月时间,审议修改后的“一五”计划草案。10月29日,中央将计划草案(初稿)下发各地,让各地各部门讨论。11月,由陈云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用11天时间认真讨论了“计划草案”,又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和建议。这是第五次修改。

1955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陈云作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会议讨论通过了“一五”计划草案,并建议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颁布实施。

1955年6月1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2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中共中央提交的“一五”计划草案,决定将该草案提请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决定。7月30日,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提交的中共中央制定的“一五”计划。

为什么第一个“五年计划”已开始实行两年之后才编制出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计委主任的李富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报告时指出:“这是由于我国资源缺乏调查,统计资料也很少,有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我们又没有编制长期计划的经验,建设工作的经验又很不够。而且,从国家的整个情况来说,1950年开始的抗美援朝战争,到1953年7月底才实现了停战。苏联帮助我国建设的156个工业单位中的主要部分——第二批91个单位,也到1953年5月才确定。所有这些,都说明了过去两年,只能一面进行建设,一面编制长期计划??”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赵晶、谢磊)
相关专题
· 图书连载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