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中国共产党读本》连载

十八、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谢春涛 主编

2014年09月15日16:3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敢闯敢试和“三个有利于”标准

邓小平在建设社会主义时特别强调:“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视野,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开放需要大批敢试敢闯的闯将,不敢闯、不敢试,很难过河。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10亿人口还有两亿多人饿肚子。危难之际出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到任三个月时间多数是在安徽各地调研,发现安徽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有一些地方,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有的甚至一家人就一条裤子穿,十几岁的大姑娘没衣服穿。有的村庄常年多人结队外出要饭,成了远近闻名的穷村,看到这些,长期在城市工作的万里多次流下眼泪。这些情况促使万里思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三十多年了怎么还是这个样子。他决定在安徽实行宽松的农业农村政策,推行安徽省委六条。为了度过大旱,他决定实行借田度荒政策,让老百姓对农田具有使用权。而在此前后,安徽部分地区的农民已经开始悄悄地在分田单干了,肥西县的小井村、凤阳县的小岗村等地农民因此获益,几年下来粮食就够吃了,以要饭闻名的小岗村民也不再外出了。甘肃等地的农民也在干着同样的事。安徽等地农民的做法受到了一些严厉批评,被人质疑是在走资本主义道路。万里决定走自己的“独木桥”,批评他的人可以走“阳关道”。事实证明,万里和安徽等地农民的选择是对的,敢闯敢试占得先机,取得成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文件虽然明确不准包田到户,但也提及要尊重农民的积极性。虽然经过不大不小的争论,邓小平也还支持了一把,农业改革毕竟率先取得了突破。从1982年的一号文件一直到1986年的一号文件,这五个一号文件都是在为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保驾护航,不断清除改革开放路上的旧观念、旧框框。1984年农村粮食生产取得大丰收,全国粮食产量超过8000亿斤,农民吃饱问题基本解决。这是农村改革的硕果,也是改革勇气的硕果。

如果说农村改革取得突破遭遇阻力,其他方面的改革也是在冲破阻力的情况下取得成绩的。广东高要县一位农民叫陈志雄,第一年承包了几亩鱼塘,发了财。第二年承包几十亩鱼塘,由于人手不够,雇了几个帮工。由于效益好第三年承包了几百亩的鱼塘,这需要雇更多的人。但有的人就开始议论说,雇这么多人,是不是资本家、是不是剥削呀?安徽有个炒瓜子的年广久在1981年就雇用了12个人帮忙。1980年的中央75号文件明文规定不准雇工。但到底应该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呢?陈志雄、年广久等无疑是循着利益最大化的规律在养鱼、炒瓜子,是敢试敢闯的典型。但人们的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加上受教育多年一贯宣扬的雇人就可能是剥削的理念作祟,对于这些新鲜事物和现象就产生了这样那样的想法。有的研究者根据《资本论》里面的一段注释,提出了超过8个雇工就是剥削的标准,被百姓称之为“七上八下”,但这依然没有解决姓“社”姓“资”的质疑。

1979年我们对外开放迈出步伐,决定搞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经济特区,1980年正式干起来。经济特区也是敢闯敢试的产物,也不知道怎么干,也只能是在干中学,所以采取市场取向的一些政策,搞“三来一补”,但在初期确实也出现了走私贩私、黄赌毒等现象。如何看待经济特区呢?有的认为经济特区在走资本主义,特区除了红旗还红外,其他都变成白的了。有的甚至将经济特区比作为上海的租界。这时的气氛很有些“秋风萧瑟”的味道。1984年初,邓小平到深圳等地视察,看到深圳建设生机勃勃,和有些人讲的不是一回事。回来后,为特区题了词,对经济特区给予了支持,并且给中央领导说,对外开放的政策不要收,要放。这才有了1984年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有个阶段借鉴农村改革成功经验,也搞起了承包制。河北的一位工人马胜利承包了石家庄造纸厂,当年实现了上级指定的利润指标,取得开门红,此后一发不可收拾,成为改革年代的标志性人物。即使如此,也有人问,承包是社会主义的还是资本主义的。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采取了市场取向的方式,但遭到一些理论家的反对,说经济领域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集体经济瓦解的土壤,乡镇企业是不正之风的风源,三资企业是和平演变的温床,等等。一时间,个体户、私营企业主都不敢放开手脚,导致经济下滑。这些舆论来势汹汹,系统性很强,让一些人不敢干,什么事也干不成。

针对动不动就问姓“社”姓“资”的现象,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各类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以88岁高龄启程南下,行走5000多公里,发表了振聋发聩的南方谈话,提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还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此后,人们敢闯敢试,无论是在公有制形式上取得理论创新,还是在讨论改革能否继续等问题上都以“三个有利于”为标杆,从而取得许多重大突破,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重大成就。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赵晶、谢磊)
相关专题
· 图书连载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