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春涛 主编
经济改革入手
中国的改革最早由经济入手,并逐渐推及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中国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是多层面的改革,既有针对制度的也有针对观念的。
有人认为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但实际上,从中央层面上看,中国改革严格来说是从城市而非农村开始的。农村的改革实际上是自发的,在某些地方官员的默许下,渐渐才得到中央承认。其间,因为《人民日报》刊登了一位科级干部的一封来信还引发了关于农村改革的大讨论,说明了当时农村改革之艰难。
城市改革一开始就是中央统一部署的,选择了一些企业进行试点,主要方法是扩大企业自主权。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总结经济建设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着手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认真改革。会议认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着手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1979年4月的中央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扩大企业自主权,把企业经营的好坏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同时要适当划分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权限,在中央统一领导下,调动地方管理经济的积极性。根据这次会议精神,1979年6月,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成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小组。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逐步地开展起来。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最先是从四川省开始。1978年10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定,选择在不同行业中有代表性的宁江机床厂、重庆钢铁公司等六家企业进行扩权试点。对这些企业逐户核定利润指标,规定当年增产增收指标,允许在完成计划后提留少量利润,作为企业基金,并允许给职工发放少量基金。1979年6月25日,宁江机床厂在《人民日报》刊登广告,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产品不经物资部门收购入库,不占用国家流动资金,而由用户直接订货,这一举动对探索产销结合的新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取得初步经验基础上,1979年5月,国家经济委员会等六个部门做出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选择首都钢铁公司、天津自行车厂、上海柴油机厂等8个企业,进行扩权试点的决定,也收到了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和增产增收的效果。7月份,国务院发出《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5个文件,指导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这一改革取得良好效果后,企业改革逐步从扩权向实行经济责任制方面扩展。随后的城市经济改革经历了承包制、股份制等阶段,到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城市经济改革不仅是企业扩权,还包括其他领域的改革,包括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财贸管理体制、税收体制、金融体制等等。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政治体制改革也提上了日程,邓小平在1980年8月份的讲话,明确提出要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6年6月10日,邓小平在听取中央领导同志汇报经济工作情况时明确指出:“现在看,不搞政治体制改革不能适应形势。改革,应该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而且应该把它作为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 ]6月28日,他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又说:“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 ]
1986年9至11月,邓小平在几次谈话中反复强调了改革政治体制的问题,他指出:“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第二个内容是权力下放,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同时地方各级也都有一个权力下放问题。第三个内容是精简机构,这和权力下放有关。”[ ]邓小平还强调:政治体制改革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广泛,很深刻,会遇到很多障碍,需要审慎从事。他明确指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要向着三个目标进行:“第一个目标是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第二个目标是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第三个目标是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这些思想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根据邓小平的意见和建议,1986年9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研讨小组经过专题调研,最后形成了《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草案)》。10月20日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七中全会充分讨论并原则同意了《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决定将该文件的主要内容写入党的十三大报告。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大对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十三大报告专节论述了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报告》明确指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兴利除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设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报告》还从实行党政分开、进一步下放权力、改革政府工作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等方面阐述了实现政治体制改革近期目标的具体路径。此后的政治体制改革稳步进行,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明显进步。
进入新世纪后,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逐渐提上日程,目前文化体制改革如火如荼,社会管理创新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改革给中国带来了发展活力,推动着中国的大发展。
![]() | ![]() |
相关专题 |
· 图书连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