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中国共产党读本》连载

二十、以改革作为发展动力

谢春涛 主编

2014年09月15日16:3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改革渐进中有激进

中国改革与苏联等国家的改革相比具有渐进性特征,因此被人们称之为渐进式改革。渐进式改革的基本特点,是采取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通过试点和微调进行体制改进、过渡的办法。这种改革方式的优点,是政府比较容易控制改革的进程,把改革自上而下的战略部署与基层自下而上的创造积极性结合起来,通过试错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校正改革的步骤,使改革在不断深入的同时保证社会的稳定。

从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建设,到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展开,都凝聚了很多基层创造的改革经验。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另一个特点是从经济领域向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的扩展和推进,就业体制、社会保障体制、收入分配体制、户籍体制、单位体制、立法体制、基层民主建设、党内民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改革都在不断地进行。

渐进式改革也有缺点,主要是改革的摩擦成本较高,新旧体制的交替要经过一个较长过程,其间往往容易造成制度的真空和无序。因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各地的情况都有各自的特殊性,在要求“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一方面政府要求各地服从统一的发展战略安排,另一方面政府又很难掌握充分的信息来制定使各地都能够顺利操作的具体方案。所以就可能出现:中央的政策在执行中与原有的利益格局产生冲突和矛盾,致使政策落实出现扭曲和变形,形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市场发育初期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改革中产生的权钱交易现象、公益部门出现的变相违规收费、社会组织发展中的鱼龙混杂情况等,都是“摩擦成本”高的表现。

中国从价格的双轨制,投资的双轨制,到通过“下岗”体制向失业体制的并轨,到汇率向浮动制的渐进过渡,渐进式至今仍是中国改革的重要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渐进式改革大概是一个大国在“稳定优先”的前提约束下,规避改革风险的有效办法。但是,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表明,要使改革成功,建立新体制比打破旧体制要困难得多,也重要得多。

从1978年开始的中国改革,整体上是渐进,但在具体改革措施的采取上也有激进。比如1988年价格改革,由于信息披露过早,导致了中国人恐慌,引发全国性购物狂潮,最终以失败告终。再比如,中国一些技术开发区的建立,并非渐进而是激进。从大的进程看,中国改革确实是采取了先试点,取得经验后,再推广。这一经验是宝贵的,是值得骄傲的。但一些具体机制上,有一些改革措施的采取又是非常激进的。因此,我们认为中国改革总体上呈现出渐进中有激进、渐进为主激进为辅的状态。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赵晶、谢磊)
相关专题
· 图书连载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