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从拥抱到决裂——毛泽东与张国焘(之二)

少华

2014年10月08日10:5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毛泽东底线的学问

“张国焘是个实力派,他有野心,我看不给他一个相当的职务,一、四方面军很难拧成一股绳。”毛泽东深思熟虑,选择妥协,但是让出哪个位置、退到哪一步是个难题。他找到张闻天,尖锐地提出这个问题。

张国焘想当军委主席,这个职务由朱德担任着,他没有资格、也没有理由代替朱老总;只当军委副主席,他又不愿意与同为副主席的周恩来、王稼祥平起平坐。

张闻天一心只想到促成四方面军北上,说:“把我这个总书记的位子让给他好了。”

“不行!”毛泽东断然拒绝,“他要抓的是军权,你给他做总书记,他说不定还不满意,但真让他坐上这个宝座,可又麻烦了。”

彭德怀后来高度评价毛泽东的谋略:“毛主席在同张国焘的斗争中,表现了高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如果当时让掉总书记,他以总书记名义召集会议,成立以后的伪中央,就成为合法的了。这是原则问题。”

经过反复权衡,毛泽东、张闻天建议把总政委的职务让给张国焘。这时周恩来突然病倒了,连续几天发高烧,不能进食,医生起初作为疟疾来治,后来发现他肝部肿大、皮肤黄染,确诊为肝炎,已变成阿米巴肝脓肿,不得不卧床休息。

毛泽东、张闻天来到周恩来住所,同他商量。周恩来丝毫不计较个人职位,同意让出总政委之职。

张国焘终于等来了期待已久的电话。

张闻天通知他:“中央考虑为加强对军队的统一领导和调配,决定调整军委领导成员,准备提议你任总政委,想征求你的意见。”

张国焘不假思索地表示同意:“现在是打仗,我就当总政委。”

两全其美的安排,张国焘满意,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接受。

事实证明,毛泽东让步的分寸,张国焘对于职位的选择,对后来他们的政治行为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中央让出的职位是总书记,后来分道扬镳时,北上的一方面军就会被扣上反党、分裂党、不服从党的决定等罪名,南下的张国焘将占尽政治优势。

1935年7月18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研究解决统一指挥和组织问题。出席会议的有9人,其中张闻天、朱德、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王稼祥、凯丰、邓发8人均随红一方面军行动,只有张国焘代表红四方面军。尽管人数上占绝对少数,但张国焘逼人的气势整个会场都能感受到。

张闻天首先发言:“军委设总司令,张国焘担任总政治委员,为军委的总负责人。军委下设小军委(军委常委),过去是四人,现在增为五人,陈昌浩同志参加进来,主要负责还是张国焘。周恩来调到中央常委工作,在国焘尚未熟悉前,恩来暂帮助之。这是军委的分工。关于总政治部,本是王稼祥任主任,因病实际是博古,现决定博古任主任,设副主任两个,富春和四方面军一个。昌浩、向前两同志仍任原职,扩大权力,前面的部队都由他们指挥。”

他的发言,实际代表中央的意见。发言的总格调是通过让权争取红一、红四方面军的步调一致。让权的幅度是很大的,红四方面军的三巨头都有相应安排:张国焘任总政委,主管军委;陈昌浩参加小军委,负责前敌指挥;徐向前虽任原职,但职权已由指挥四方面军扩大到指挥处在前线交战位置的所有军队。而且,总政治部也让出了一个副主任的名额。在军委和总政,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已处于优势或主动地位。

张闻天发言后,张国焘仍不满足,把眼光又盯住党中央领导机构,提出要提拔新干部,有的可到军委,还要向中央委员会增补成员。

毛泽东回答说:“提拔干部是需要的,但不需要这么多人集中到军委,下面需要人。目前必须抓紧战区的工作,迅速打击敌人。”

张国焘没有坚持。

张闻天最后做结论:“好,大家意见一致,现在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打好松潘战役。”

会议结束后,张国焘立即走马上任,就在当天发出了《任朱德仍兼红军总司令张国焘为总政委的通知》:

奉苏维埃中央政府命令:一、四方面军会合后,一切军队均由中国红军总司令、总政委直接统率指挥。仍以中央军委主席朱德同志兼总司令,并任张国焘同志任总政治委员。特电全体知照。

三天内,张国焘急如星火地接连发出三个决定。

一个决定是《中央军委关于一、四方面军组织番号及干部任免的决定》,决定中说:“我一、四方面军会合后,一切军队均由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总政委直接统率指挥。各军组织番号及其首长均有变动,军委现决定:组织前敌总指挥部,即以四方面军首长徐向前兼总指挥,陈昌浩兼政委,叶剑英任参谋长。”张国焘把军委对于战役的具体指挥权授予徐向前、陈昌浩,这种配置符合当时的战场形势,因为四方面军力量占优,在随后的战役中他们将担负主攻任务。

另一个决定是《中央军委关于松潘战役布置的决定》,命令在松潘战役期间以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兼前敌指挥部,任命徐向前、陈昌浩为前敌指挥和政委,前方一切作战部队均归其统率指挥。

第三个决定是向红一方面军调剂部分兵力。两军会师后,徐向前、陈昌浩根据红一方面军干部多、战士少的状况,建议从一方面军派些干部到四方面军工作,从四方面军调几团兵力补充一方面军。起初,张国焘压住不办,到当上总政委后,他开始以统筹全局的心态落实这件事,从第四军抽调第三十二团(1100余人)、第三十军抽调第二七○团(1600余人)、第三十三军抽调第二九四团(1100余人)补充红一、红三军团。这三个整编团共3800余人,相当于增强了红一方面军四分之一的兵力。同时,中央从红一方面军抽调张宗逊、陈伯钧、李天佑、李聚奎等人,到红四方面军各军任参谋长。

短短三天,张国焘就接管了军委,重新调整了全军军事系统,别具一格地组织起从军委到前敌指挥部的梯级结构,将军委的具体指挥权转移到红四方面军总部。

这种威慑全军的魄力、敢于任事的意志、辗转腾挪的身法和雷厉风行的作风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改组军委和统一前委后,军队行动的决定权和指挥权集中到了朱德、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四个人手上。在张国焘看来,朱德为人谦逊,不擅争权;徐向前精通军事,对政治闻达不以为意,而且长期在自己的控制下使用;陈昌浩则是自己忠诚的追随者和拥护者。他感觉自己已经完全控制了军权。

(作者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会员,湖北中共党史学会和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理事,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巡视员)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湘忆、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