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芋园:毛泽东哲学活动的发端

申鸣凤

2014年10月24日15:2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毛泽东与两位恩师

在青年毛泽东的读书生涯中,杨昌济、黎锦熙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两位老师。 1913年至 1914年,黎锦熙、杨昌济先后担任毛泽东的老师。尽管毛泽东表现很优秀,但从现有资料来看,这一时期黎锦熙、杨昌济与毛泽东的交往并不多。在黎锦熙 1915年 4月 4日以前的日记里,从未提及毛泽东。而在 4月 4日这天的日记里,黎锦熙记载:“毛泽东来。阅其日记,告以读书方法。”(《1915—1920年黎锦熙日记中有关毛泽东的记录摘抄》,《党的文献》1999年第 3期。)

此后的数年间,毛泽东成为他日记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名字。据此可以推测,毛泽东与黎锦熙的深入交往是从这一天开始的。

巧合的是,也是在这一天,毛泽东第一次出现在杨昌济的日记里。杨昌济 1915年 4月 5日的日记记载:“昨日编儿童侦探完,一日未读书。毛生泽东言:其所居之地为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仅隔一山,而两地之语言各异。其地在高山之中,聚族而居,人多务农,易于致富,富则往湘乡买田。风俗纯朴,烟赌甚稀。渠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农家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毛生曾务农二年,民国反正时又曾当兵半年,亦有趣味之履历也。”(杨昌济:《达化斋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 163页。)从日记内容及语气来看,此前杨昌济对毛泽东的了解并不太多,这一天的交谈才让他对毛泽东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较为深刻的认识。

在青年毛泽东的学习生涯中, 1915年 4月 4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这一天他同时给杨、黎两位老师留下深刻印象,并为他们所赏识。在杨昌济眼里,毛泽东“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在黎锦熙眼里,毛泽东“文理优于章甫(陈昌),笃行两人略同,皆大可造,宜示之以方也”(《1915—1920年黎锦熙日记中有关毛泽东的记录摘抄》,《党的文献》1999年第 3期。)

。正是在芋园交往后,“弘通广大,最所佩服”(黎锦熙:《毛主席六札纪事》(下),《党的文献》1996年第 2期。)的两位老师真正走进毛泽东的生活,并给予他谆谆教诲和悉心点拨,这对青年毛泽东的成长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芋园哲学研究小组的学术研讨中,杨昌济的哲学世界观、伦理学思想以及高尚的人格、廉洁的节操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毛泽东。与杨昌济密切交往三个月后,毛泽东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深切感慨:“弟观杨先生之涵宏盛大,以为不可及。”(《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8年版,第 14页。)正是这种感动,让毛泽东决心以杨昌济为学问生活的导师。此后几年,去杨昌济家中求知问道成为毛泽东生活中的一种常态,杨昌济因之成为毛泽东读书期间“影响最强的教员”(〔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董乐山译,东方出版社 2005年版,第 136页。)。

尽管黎锦熙从 1913年起就担任毛泽东的老师,但两人的交往也仅在课堂之上。而在芋园的交往,让毛泽东对黎锦熙有了全新的认识,“其言若合,而条理加详密焉,入手之法,又甚备而完。吾于黎君,感之最深,盖自有生至今,能如是道者,一焉而已”。黎锦熙的读书方法让“为学无头序”的毛泽东如获至宝,深感庆幸,“生平不见良师友,得吾兄恨晚,甚愿日日趋前请教”。(《毛泽东早期文稿》,第21、7、30—31页。)从 1915年 4月起,只要一有时间,毛泽东就去芋园黎锦熙住处向先生请教。根据黎锦熙日记记载: 4月 4日,“毛泽东来。阅其日记,告以读书方法”; 4月 11日,“萧旭东、毛泽东、及熊光楚至,讲读书法”;4月 25日,“毛泽东来,告以在校研究科学之术”;5月 2日,“与涤凡、泽东话学问事”; 5月 9日,“毛泽东至,稍话读书事”; 7月 11日,“学生陈同毛来,问小学功夫做法”; 7月 13日,“与毛、陈两生说读史法”; 7月 15日,“与毛生说研究法”; 7月 19日,“与毛、陈两生说读书自习法”;7月 21日,“与两生讲学,告以读《缮性》一篇,以自试其思考力及学识程度”; 8月 8日,“与泽东谈学政,以易导为佳”;8月 11日,“与泽东久谈读书法,谓须与校课联贯”; 8月 15日,“一师泽东、章甫至,为论读书法于焜甫处”;8月29日,“旭东、泽东至,谈学颇久”。(《1915—1920年黎锦熙日记中有关毛泽东的记录摘抄》,《党的文献》1999年第 3期。)因为 9月 1日黎锦熙前往北京任职,毛泽东在芋园向黎锦熙的请教就此中断。但这一段时间的请教,让毛泽东收获颇丰。黎锦熙的悉心指导,改变了毛泽东“深山幽泉,读古坟籍,以建其础,效康氏、梁任公之所为,然后下山而涉其新”的打算,接受了“通为专之基,新为旧之基”的观点;让毛泽东领略了《群学肄言》之妙,有了“为学之道在是矣”的慨叹;认同用“演绎法”与“中心统辖法”为通国学之道,“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博学多才、学习方法科学完备的黎锦熙让厌恶学校教育而又不得学习之法的毛泽东拨云见日,茅塞顿开。毛泽东由此对其充满感激之情,在致黎锦熙的信中曾经深情地说:“弟自得阁下,如婴儿之得慈母。”(《毛泽东早期文稿》,第7、22、30、82页。)对老师如此高的评价,在毛泽东的学生生涯中,恐无出其右者。正是在芋园的学习和请教,让毛泽东得到了名师的指点,从而在学业和思想上突飞猛进。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湘忆、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毛泽东纪念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