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芋园:毛泽东哲学活动的发端

申鸣凤

2014年10月24日15:2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毛泽东与新闻出版

毛泽东曾说过:“我所愿做的工作:一教书,一新闻记者。”(《新民学会资料》,第 39页。)事实上,毛泽东除了做过教师,也干过新闻记者。仅五四期间,毛泽东就先后主编了《湘江评论》和《新湖南》,协助编辑《湖南通俗报》,创办了《新时代》等。在办刊办报过程中,毛泽东身兼多职,对编、著、校、印、发每个环节都非常熟悉。追溯毛泽东从事新闻工作的开端,与黎锦熙有着密切关系,并且也是从芋园开始的。辛亥革命后不久,黎锦熙就被《长沙日报》聘为主编。 1912年,黎锦熙又与李抱一、张平子、张秋尘等人创办了《湖南公报》,并担任总编辑。 1914年,他与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等组织宏文图书编译社,又附办刊物《公言》。 1915年,宏文图书编译社以及《公言》杂志社搬迁至芋园。正是在芋园,毛泽东在向黎锦熙求教的同时,也开始接触新闻编辑事业。而这种接触,最早是从抄写报刊文稿开始的。

1915年上半年的许多周末以及暑假,毛泽东基本上是在芋园度过的,并经常到《公言》杂志社看书读报。而与此同时,另一位青年 ——就读于长沙师范的田汉也住在这里。在这段日子里,毛泽东和田汉等人时常帮黎锦熙抄写文稿。解放后,黎锦熙曾说:他办报时,有三个青年学生帮他抄过文稿。一个是不问文稿的内容,什么都照抄;一个是凡见到文稿中有问题,总要提出来,并有代为润色的时候;一个是看到他不同意的文稿,干脆就不代抄。这三位青年中的第二位后来成了著名的作家,那就是田汉。第一位默默无闻,第三位成了伟大的人物。这第一位、第三位他不便说出来,但私下对家人透露,第三位抄写文稿的人,就是毛泽东。(参见曹述敬:《仰之弥高——深切怀念黎邵西老师》,《黎锦熙先生诞生百年纪念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第 187页。)

而毛泽东接触新闻编辑事业,并非仅仅抄抄文稿。在芋园期间,毛泽东也经常参与或讨论编译社中的业务,曾与黎锦熙等人“共话社事”(《1915—1920年黎锦熙日记中有关毛泽东的记录摘抄》,《党的文献》1999年第 3期。)。黎锦熙《湖南公报》总编辑的身份,也让许多报人经常前往芋园商量报刊事宜。尤其是 1915年 9月以前,由于《湖南公报》逐步为政客操纵,黎锦熙等人筹划另组《大公报》,《大公报》后来的主笔张平子等人经常出入芋园,并与毛泽东等人有过密切交往。毛泽东在芋园参与的活动,让他熟悉了报刊编辑的许多知识,结识了当时湖南报界的许多名流,这为他日后创办《湘江评论》、《新湖南》等报刊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实为湖南文化的先锋”(吴起鹤:《解放前的长沙图书业概况》,《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 23辑,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第 151页。)的宏文图书编译社同仁所具有的那种改革朝气,以及该社《公言》杂志,声言将“选译西洋报章杂志”,包括“欧美日本最近之种种思潮”,以求实现“刷新社会”这一“救亡至计”的抱负(《〈公言〉杂志启事》,《湖南教育杂志》1914年第 1期。) ,给青年毛泽东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后来创办的文化书社,还有着宏文图书编译社的影子。毛泽东在创办文化书社时,就曾提出“没有新文化由于没有新思想,没有新思想由于没有新研究,没有新研究由于没有新材料”,创办文化书社主要目的是“用最迅速最简便的方法介绍中外各种新书报杂志,以充青年及全体湖南人新研究的材料”。尽管文化书社一直是以运销中外各种有价值之书报杂志为主旨,但在创社之初,毛泽东就提出,不仅仅要建文化书社,“研究社、编译社、印刷社亦急待筹设”。(《新民学会资料》,第 250—251页。)只是后来他投身革命事业,无暇落实这些事情。但他创办文化书社的初衷及其设计,无疑受到了宏文图书编译社的影响。

毛泽东在芋园的活动时间是 1915年 4月到 1915年 8月。1915年 9月 1日,黎锦熙离开长沙,赴北京任教育部教科书特约编纂员;而在此之前,杨昌济已辞去第一师范兼任课程,于 7月初举家搬至河西岳麓山下。哲学研究小组的骨干成员萧子升、陈昌则于6月份毕业并去小学任教;蔡和森、熊光楚也于下半年离开第一师范到湖南高等师范就读。恩师及同学的离去,使热闹的芋园逐渐变得冷清,毛泽东便很少再去那里。岳麓山下的板仓杨寓逐渐成了新的活动中心,毛泽东也就成了那里的常客。

〔作者申鸣凤,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馆员〕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湘忆、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毛泽东纪念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