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中央军委指挥平津战役:变“先阎后傅”为“先傅后阎”

2015年01月08日09:4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者按:《北京党史》发表文章《论平津战役的指挥艺术》。文中记述中央军委指挥平津战役,着眼全局,变“先阎后傅”为“先傅后阎”,确定“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就地歼灭”的战役总方针,摘编如下。

解放战争进行到1948年秋,全国政治、军事、经济形势上敌强我弱的悬殊情况有了很大改观。中央军委抓住有利战机,从9月开始,指示我军,先后在东北、华东、中原、华北、西北各战场,发起了规模空前的秋季攻势,并依据战局的发展变化,因势利导,把攻势引向了就地歼灭敌人重兵集团的战略决战,先后组织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11月2日,辽沈战役以我军全胜结束。由于东北全境解放,顺势解放华北就成了中央军委考虑的问题。

解放华北,主要是消灭阎锡山和傅作义两大战略集团。军委原设想,先取太原,消灭阎集团;尔后待东北我军休整后,再集中华北和东北我军夺取平津,消灭傅集团。

从全国战局看,国民党军在战争第三年的头四个月丧师近百万,兵力对比已转入劣势,面对这种极为不利的战争形势,蒋傅是固守平津,还是实行战略撤退,成了急需抉择的严重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蒋傅同床异梦,各有打算。

在辽沈战役即将结束的时候,蒋认为东北失手,华北孤危,曾考虑放弃平津,令傅率部南撤,以加强长江防线或淮海战场;但又怕不战而撤,政治影响不好,故举棋不定。傅作义脱离阎锡山后,一直经营绥远,绥远成了他起家发展的老巢,西退绥远,较为可行;但又怕绥远地贫人稀,势孤力单,难以持久;如率部南撤,又怕被蒋所吞并,故也犹豫徘徊,难以决心。傅的这种心理,早被世人察觉。11月12日《大公报》刊登了法新社的一则电讯称:“坚守乎?西撤乎?傅作义正在打算盘!”

鉴于徐蚌大战一触即发,蒋为了加强长江防线,应付徐蚌作战,11月4日召傅到南京磋商。蒋侧重于放弃平津,要傅率部撤至江南,委傅为“东南行政长官”。傅则力陈:固守华北是全局,退守江南是偏安,南撤方案非到万不得已时不宜实施。蒋傅还判断:华北共军在兵力上不占优势,东北共军一场大战刚结束,至少需要休整3个月至半年才能入关。因此,华北不致很快受到威胁,最后,确定了“暂守平津,控制海口,扩充实力,以观时变”的十六字作战方针。暂守平津方针确定后,蒋傅矛盾并未解决。蒋主张以一部兵力守北平,以主力确保津沽,保护出海通道。傅却“顾及张垣系通绥、包唯一要道,不欲轻易撤离”。因而,按照自己的意图,从11月中旬开始收缩兵力,调整部署,先后放弃承德、保定、山海关、秦皇岛等地,将其嫡系部署在平(北平)张(张家口)之间,以保西退绥远的通路;将蒋系部署在北平以东津塘唐地区,既可阻止东北我军入关,又可保海上通道,形成了兼顾傅系西退、蒋系南撤的500公里沿铁路线的“一字长蛇阵”。

对于蒋傅特别是傅的战略企图,中央军委一直密切关注。根据谍息和外国通讯社报道,11月7日,军委指出:傅作义集团今后动向有三种可能:一是固守平津;二是放弃平津,蒋系南撤南京一带,傅系西撤绥远;三是蒋傅两系均撤至南京一带。并指出:若敌采取固守方针,对我有利;如敌采取撤退方针,对我利害各半,我虽不战而得平津,但对今后作战不利。并强调说:“我们的计划应当放在他可能调动的一点上”。

从战略全局看,抑留傅集团于华北地区对我最有利;一则便利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二则使蒋长江防线无法组成,加速其反动统治早日崩溃;三则华东、中原两野战军也可继续在徐、淮地区歼敌。据此,中央军委决定缓攻太原,撤围归绥,确立“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就地歼灭”的战役总方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湘忆、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