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陈云与新时期国民经济调整的两次决策【3】

蒋永清

2015年03月17日07:5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经济形势的新判断:提出进一步调整的意见

第二次决策是1980年9月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之后作出的。1980年8月31日至9月11日,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对经济形势作出乐观的评价。大会审议了《关于1980、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安排的报告》和《关于1979年国家决算、1980年国家预算草案和1981年国家概算的报告》。前一个报告指出:1980年计划正在顺利执行,预计工农业总产值可以超额完成,1981年基本建设总的投资额控制在550亿元左右。后一个报告指出:1979年我国财政虽然出现赤字,但并未引起货币发行量的大量增加,没有给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今后把工作做好了,可以逐步减少赤字,以致最后消灭赤字,做到财政收支平衡。大会接受华国锋辞去国务院总理的请求,并决定赵紫阳为国务院总理。

大会在审议上述报告时,尽管会议代表对财政赤字进行了质询,提出批评意见,但还是通过了,作出的决议认为,“1979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基本上是良好的,整个经济在调整中稳步前进。”1980、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安排、国家预算和概算,“主要指标是积极稳妥的,措施是得力的。”大会圆满落幕。

但会议刚结束,国务院就发现形势和之前的估计大不相同,经济情况比预计的严重,主要是农业和能源减产,财政赤字增大,物价上涨。当时预计粮食减产400亿斤,原油减少400万吨(实际600万吨),煤炭减少2000多万吨,中央财政赤字140亿元(实际127亿元)。物价开始上涨,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升6%。10月7日至9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开会讨论经济形势,姚依林说:“经济形势还拢不起来。人大会后研究了一下,感到问题很大。” 从粮食减产、能源减产、财政赤字“三个方面情况考虑,明年计划要重新考虑。” 11日,国务院总理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上讲话,分析了当前的困难情况后,提出“明年要进一步调整”的意见,并提出放弃已经搞了多年的长期计划的想法。

10月23日,陈云对上述意见批示赞同。24日,国务院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汇报《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切实抓好调整,保证1981年经济稳定增长的几项重要措施》,第一次对1977、1978两年经济工作提出批评:“1979年中央确定的调整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回过头来看,在1979年、1980年两年中在执行上,特别是在调整基本建设方面,该退的没有退,或者没有退够。对1978年确定引进的大项目,在处理上犹豫徘徊。地方和企业财权扩大以后,又盲目上了一批重复建设的项目。”“这些说明,我们对‘文化大革命’年破坏造成的困难认识得不够深刻,对打倒‘四人帮’后的头两年经济工作中要求过急所产生的问题及其影响也认识得不够深刻。”

10月24日,邓小平同赵紫阳、万里、姚依林谈话,听取汇报后指出:“就是这个方针,不能硬着头皮硬干。”“不能打肿脸充胖子。做到哪一步就算哪一步。心有余而力不足嘛。宁肯把速度放慢一点,5%也可以。总之,把人民生活搞好一点。” 25日,邓小平同胡乔木、邓力群谈到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时说:“经济工作要接受过去的教训,再也不要打肿脸充胖子,一定要搞扎实。”

第二次决策:置之死地而后生

真正的集体决策是在1980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书记处书记会议上作出的。会议听取国务院关于1981年计划设想的汇报。首先是姚依林汇报《关于1981年财政、信贷平衡和基本建设安排的初步设想》,提出了一步退够的方案,基建规模由1980年的500亿元减少为300亿元。

陈云在会上提出:基本建设搞“铁公鸡,一毛不拔”,“置之死地而后生”;好事要做,但要量力而行。邓小平说:赞成陈云同志意见;要退,要考虑这个报告退得够不够;退得够一点,也许前进的时间来得快一点。他正式提出放弃长期计划的设想:“赞成只搞5年调整计划,暂时不搞长远规划,十二大就不考虑长远规划了。”邓小平提出要召开一次中央工作会议,来传达这次会议的决策,并强调权力要集中,中央工作会议把道理讲清楚,只讲集中,只讲退,要一切听指挥,思想统一,行动统一。他同时提出“请陈云同志作一篇发言。要带有纲领性的,有鼓舞性的,总结经验性的东西。”

根据邓小平的提议,1980年12月16日至25日,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确定经济上进一步调整、政治上进一步安定的方针。12月16日,陈云根据邓小平的意见作了长篇发言《经济形势与经验教训》,系统清理经济工作中“左”的错误,阐述了调整的必要性、重要性和依据,提出了今后经济工作应当遵循的许多重大原则。

陈云讲了14个要点:(一)利用外资和引进新技术,这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不过要头脑清醒,对外债要分析,必须清醒地看到,外国资本家也是资本家。(二)现在的经济形势是开国以来少有的很好的形势,但要看到不利的一面,许多商品都在涨价,这种涨价的形势如果不加制止,人民是很不满意的。(三)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好作用,大大有利于经济形势的改善。但是也出现了一些缺点:各地区盲目的重复建设,以小挤大,以落后挤先进,以新厂挤老厂。(四)我们国家是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的。对许多方面,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干预是必要的,小的方面不合理,但是大的方面还是按经济规律办事的。(五)目前对国营企业产品、集体企业产品的价格至少要冻结半年。(六)今后若干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在开支方面都要大大紧缩。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摸着石头过河”。(七)好事要做,又要量力而行。(八)一切引进项目,都必须有专家参加,必须是领导干部和专家共同商量。(九)节省外汇。(十)要发展经济作物,同时必须保证粮食的逐步增产。(十一)我们是十亿人口、八亿农民的国家,我们是在这样一个国家中进行建设。(十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基础和保证。(十三)开国以来经济建设方面的主要错误是“左”的错误。(十四)同意财经小组提出的调整计划。

他最后说:“可能有些议论:‘这会耽误三几年。'不怕。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已经耽误了一百多年。而且这次调整不是耽误,如不调整才会造成大的耽误。”“以上列举了14点,希望同志们提出不同的意见。因为不同意见的讨论,只会使我们的步骤更加稳妥,更加合理。”

在这次会议上,赵紫阳作了《关于调整国民经济的几个问题》的讲话,部署了调整工作。李先念在会议结束的12月25日作了《对经济调整工作的几点意见》的讲话,阐释了调整工作的重要性。邓小平作了《贯彻调整方针,改善党的工作,保证安定团结》的总结讲话,高度评价了陈云的意见,认为是“我们今后长期的指导方针”。同时强调为了保证这次调整的顺利进行,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执行三中全会以来的一切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措施。

1981年1月,中共中央以1号文件的形式把上述4位常委(邓小平、陈云、李先念、赵紫阳)的讲话发到全国,统一思想,真正拉开国民经济调整的序幕。文件指出:“这次会议决定了在经济上实行进一步的调整、在政治上实现进一步的安定的重大方针。这是当前我国经济和政治的唯一正确的方针。贯彻执行这一方针,需要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共同进行坚韧不拔的艰苦努力。”

此后,1981年至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国民经济调整进展顺利,取得了明显效果和良好成绩。1981年五届全国人民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今后经济建设的方针》对调整作了总结和评价:“今年以来,各级政府坚决执行进一步调整国民经济的一系列紧急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国国民经济已开始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报告指出:“现在我国经济已经渡过最困难的时期,走上了稳步发展的健康轨道。” 1982年11月,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指出:“经过这几年的调整,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已经基本上趋于协调。我国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加深入的阶段。现在的调整工作,就是要在统筹安排人民生活和生产建设的前提下,进一步调整农业、工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使国民经济在稳定发展中大大提高经济效益。” 至此,新时期国民经济调整第二阶段圆满完成。 

本文原载《湘潮》2015年第2期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湘忆、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陈云纪念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