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战时遵义亲历记【2】

王树仁

2015年04月29日11:0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学生服务处

端木蕻良的报告令人感触极深

当年,在何家巷口有一座木式结构小庭院,是当时中华基督教育青年会为浙大学生开办的一个“学生服务处”。这里有从桂林、重庆等地的三联书店购进的大批进步书刊,如苏联小说《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有我国当代著名作家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姚雪垠等人的小说、散文和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等等,为沉闷、偏僻、闭塞的古城青年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精神食粮。我在这里借阅过茅盾的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还看过《新华日报》及民盟办的《民主报》。学生服务处的负责人名叫钮志芳,他们还给经济困难学生办理“工作自助”(勤工俭学)和医药费补助。在广西溃败前后,原在桂林的一些进步作家来到遵义暂住,欢迎会多次在学生会服务处举行。我记忆最深的是端木蕻良先生的一次扣人心弦的报告。

那是1944年的冬天,报告会的地点就在学生服务处一间厅房里。暗淡的煤油灯闪烁,屋中间还放着一个炽烈的木炭火盆。端木蕻良先生的报告内容主要是介绍抗战中文艺界的情况,因为他刚随熊佛西率领的文化恳殖团逃难到遵义,所以对当时黔桂溃退的情况感触较大。当他谈到一路上亲眼看到一批批难民倒毙在路上,听到无数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婴儿撕裂人心的哭声时,他声泪俱下:“这种呼叫、呻吟、狂奔,构成一个中华民族灾难的交响曲,惨绝人寰,目不忍睹。这一切都是由于国府的独裁专制,消极抗日,腐化无能所造成的。”他说:“我要把沿途所见所闻告诉朋友们,即使今天出门就被抓去,我也要讲……”令听众无不动容。掷地有声的话语,和一年多以后闻一多先生在昆明对联大学生作报告时所讲的“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一样,表现了中华男儿的浩然正气。

我一向认为文学的感染力是巨大的,讲真话的文学报告,其教育作用,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而端木蕻良先生的报告当属此列。

风味各具

遵义饮食文化的蜕变

从饮食习惯和口味来讲,遵义应归于川味饮食地区,向以麻辣重咸为主。大体来说,在抗战以前,变化甚微。40年代初,浙江大学、步兵学校由南方迁至遵义以后,众多下江人拥入古城;加之遵义又是重庆经滇缅路与外界联系必经的食宿驿站,军商客车,昼夜不断。于是众多具有江南风味的餐馆和小吃陆续涌入一向封闭的古城。

当时在丁字口的几家大饭店,如江浙餐厅、南京酒家等最具代表性。这些南方饭店不仅在宴席肴馔的品种和口味上与苏、杭、沪、宁绝无二致,甚至餐厅建筑、装潢、陈设一如江南风格,聘请的下江名师手艺高超,色、香、味与南方毫无差异。在遵义的下江人士,到此饮宴联欢,多为抒发思乡之幽情。另外,以小吃店来说,以随浙大迁来的“泰来面馆”最负胜名。老板为浙江籍王氏兄弟,他俩携妻儿老小十多口,在何家巷浙大校门的对面开了一面馆,面馆为木式结构两层小楼房,楼上住家、楼下开店,专营“大肉面”“排骨面”和“南方风味肉包”。这里常常是内迁师生思乡就餐的所在,尤其是江浙籍教工上班之前,到此吃早点者比比皆是。一进门,只听得老板用吴语高喊:“大肉面一碗”“排骨面一碗”,“免红”“加忌诔(醋)”等行家用语。顾客吃一碗、两碗、吃不吃包子?老板心里都有数。遵义人也慢慢由品尝转为喜欢这种口味了,抗战胜利后,浙大迁回杭州,泰来面馆却留了下来。丁字口的江浙餐厅,虽多已返乡,但这种江南风味的佳肴已经在遵义撒下种子。此外,茶文化在抗战时期的遵义也有变化,早年遵义的茶楼、茶馆多为经济交易、摆龙门阵和清唱川剧的消遣地方。抗战期间,有一些江南雅士,在今天的红花岗剧场附近开了一家露天茶座,雅称“吴苑”,草坪上散种花木,并不时扩放中外名曲,已带有几分文化情趣,颇似今天的酒吧。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玉、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