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战时遵义亲历记【3】

王树仁

2015年04月29日11:0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风气渐开

游泳锻炼引起一场风波

《竺可桢传》里有这样一段记载:“与水乡农村成百成千的孩子一样,竺可桢浓厚的游泳兴趣,就是从小开始形成的。以后,不论是在外地求学,还是做了大学校长,他都热心提倡游泳……”由于竺可桢校长的倡导,体育老师舒鸿负责教授,浙大在遵义期间,无论是遵义的校本部,还是湄潭、永兴分校学生的体育课,都非常重视游泳锻炼。遵义本校在湘江洗马滩一带上游泳课曾引起不少市民观看,湄潭情况也是一样,但都未发生什么事情。

1943年仲夏,永兴分校却因为游泳课引起一场不小的风波。体育课学游泳,在江浙一带是极为平常的事,谁能想到在这个山村,农民竟然把它视为伤风败俗。持枪擎锄的民团与村夫,紧紧追赶着一群仅着游泳衣裤的学生,几乎造成血的悲剧。后经学校军训教官与地方一再交涉,事情才慢慢平息下来。

前几年,我在遵义公园游览,遇到一位70多岁的老人,正津津有味地把这件事作为笑料向人摆谈。那时他凑巧在永兴赶场,自称亲眼目睹。有人说:“浙江大学迁遵,对贵州尤其对黔北不但在教育方面,而且在文化方面,人们思想观念转变方面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我想这件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遵义剧坛

抗战文化姹紫嫣红的年代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回顾,遵义剧坛时至今日,剧种多,演员众,爱好者覆盖面和影响较广的年代,莫过于鼎盛时期的抗日战争那一段如火如荼的岁月。

那时的春节,各种戏曲演唱活动,五彩缤纷,甚是热闹。浙大剧团国剧组(新中国成立前称京剧为国剧)总有三五天轰动全市的公演,最为引人瞩目。海报一出,短短几天,剧票就抢购一空。所公演的剧目多为人们百看不厌的好戏,像言派名剧《捉放曹》《贺后骂殿》《乌盆计》,梅派名剧《贩马记》《凤还巢》《御碑亭》《玉棠春》等。扮演青衣者是一位浙大男生韩定国,他的道白、唱腔、做工均达中上水平。尤其扮演昆腔《贩马记》中的李桂芝,表演细腻深刻,唱腔延绵起伏,沁人心腑,给人印象最深,有“遵义的梅兰芳”之称,其名声可以想见。此外还有外文系女生周桐和一位教授夫人攻程派青衣。这样的阵容让那时的重庆复旦大学国剧团和浙大剧团国剧社,在西南一带享负盛名。

当时人员较多的步兵学校内部(现遵义梅岭厂),春节期间也有3天的戏剧演出,除京剧以外,还有河南梆子(豫剧)等地方戏曲。其他的如浙江大学的北平、上海籍教授及夫人,在浙大教工俱乐部清唱京剧和昆曲;下江名票收徒在家中练功、演唱;还有新华桥、汽车站(现遵义市花岗区延安路附近)茶楼、酒肆的川剧、曲艺清唱和表演;丁字口江浙餐厅的南方师傅们常以江南小调抒发思乡之情,也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话剧方面,浙江大学的浙大剧团话剧组和进步社团——铁犁剧团,外文系张君川教授主持的戏剧研究小组、步兵学校邱玺教官主持的血痕剧团,还有一些地方群众组织的业余话剧组,在这期间都比较活跃。1944年,戏剧家熊佛西携文化恳殖团来到遵义,话剧活动又达到高潮。那几年公演的中外名剧达数十场。主要剧目有《女店主》《塞上风云》《蜕变》《蠢货》《日出》《此恨绵绵》《万世师表》《金指环》《自由兄弟》《夜光杯》《重庆二十四小时》《寄生草》和多次演出的《雷雨》等等。国内闻名的话剧演员叶子、林薇、冷若冰和浙大师生、外语班职工、步兵学校学员以至中学生等都曾登台献艺。尤其在1945年抗战胜利后,城成中学的学生演出四幕《雷雨》轰动一时,引起了中学生对戏剧艺术的追求和向往。虽然那时的舞台设施、光声效果、演出水平难与如今相媲美,但那种催人上进、激励民心的文化气氛,对古城人民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精神风貌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远远超过艺术本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玉、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