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毛泽东诗词与他的哲学【2】

曹应旺

2015年05月05日13:1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哲学家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哲学的代表作是《实践论》和《矛盾论》,二者都重视奋斗,强调奋斗。毛泽东在延安挥笔写下的“艰苦奋斗”4个大字,既反映了他的作风,也反映了他的哲学。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毛泽东的哲学就是奋斗的哲学。

青年毛泽东曾说过“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为什么要如此重视奋斗?

因为只有经过奋斗才能改变面貌,实现目标。因为只有奋斗的过程才是快乐的,只有奋斗的经历才是壮烈的。

旧中国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既无独立可言,也无民主可言,国家任列强宰割,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要独立,要解放;中国人要救亡图存,靠的是奋斗。

中华民族要从近代屈辱的历史走向复兴;中国人要把贫弱的国家建设成富强的国家,靠的仍是奋斗。毛泽东的诗词几乎处处都体现着这种奋斗的哲学。

第一,毛泽东用诗笔勾画出革命和建设奋斗的背景。

1927年春,毛泽东在《菩萨蛮·黄鹤楼》中勾画的背景是:“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同年,毛泽东在《西江月·秋收起义》中写道:“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1929年秋在《清平乐·蒋桂战争》中,毛泽东勾画的背景是:军阀混战,“洒向人间都是怨”。

1950年10月在《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毛泽东勾画的革命斗争的背景是:“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建设中要与自然界做斗争、与瘟神作斗争。1958年7月《七律二首·送瘟神》中,毛泽东勾画了这方面斗争的背景:“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新中国成立后,不仅面临着建设国家,为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而奋斗的任务,而且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干涉,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为捍卫国家独立而斗争的任务。1962年12月《七律·冬云》中,毛泽东勾画了同苏联霸权主义斗争的背景:“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第二,毛泽东用诗词语言表达了奋斗才能改变面貌、实现目标的哲理。

1939年,毛泽东为《中国妇女》杂志题了一首四言诗,其中写道:“到之之法,艰苦斗争,世无难事,有志竟成。”诗中所提的“志”,少年毛泽东在《赠父诗》中有这样两句:“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这个“志”,1959年,毛泽东在《七律·到韶山》中写道:“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1965年,毛泽东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写道:“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他回顾了奋斗的过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奋斗的结果证明:“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这个经过奋斗而取得的胜利成果,毛泽东在《念奴娇·井冈山》中是这样写的:“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毛泽东的许多诗词都从不同的环境出发,形象地表达了奋斗与胜利的关系。比如说,有了“更加众志成城”,才有了“报道敌军宵遁”。比如说,有了“枯木朽株齐努力”,才有了“横扫千军如卷席”。比如说,有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奋斗精神,有了“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的奋斗经历,才有了“三军过后尽开颜”。比如说,有了“金猴奋起千钧棒”,才有了“玉宇澄清万里埃”。有没有不经过奋斗就能实现目标,天上会不会掉下馅饼?毛泽东用诗句作了否定的回答:“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第三,毛泽东用诗笔颂歌了奋斗过程的快乐和崇高,指点了如何奋斗的途径。

人生的奋斗,革命和建设的奋斗,都是越艰苦卓绝、越处于逆境,越显示其光彩。这就是毛泽东在《采桑子·重阳》中所赞美的“战地黄花分外香”。这就是毛泽东在《七律·冬云》中所赞美的:“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这就是毛泽东在《杂言诗·八连颂》中所赞美的:“不怕压,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贼。奇儿女,如松柏。上参天,傲霜雪。”在毛泽东诗词中,艰苦奋斗者就是战地的黄花、喜雪的梅花、傲雪的松柏。

奋斗要有坚持到底、不达目标绝不罢休的决心和恒心。1935年,毛泽东在《清平乐·六盘山》中写道:“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1949年,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群众的力量是无限的。为革命的胜利、建设的成功而奋斗,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当“众志成城”、“枯木朽株齐努力”的时候,就是胜利在望的时候。1958年,毛泽东在《七律二首·送瘟神》中写道:“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1959年,毛泽东在《七律·到韶山》中写道:“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1963年,毛泽东在《杂言诗·八连颂》中写道:“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毛泽东的奋斗不是个人奋斗,而是同人民在一起的奋斗,是把人民当作舜尧、看成真正的英雄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奋斗。

为革命和建设奋斗,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奋斗,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切不可鼠目寸光、急功近利,毛泽东的诗曰:“风物长宜放眼量。”

奋斗的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一次胜利了,还会有新的斗争在后面,任何时候都不能懈怠,毛泽东的诗曰:“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毛泽东诗词《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卜算子·咏梅》,可以说是毛泽东哲理诗、奋斗的哲学诗词的代表作。在前一首中,诗曰:“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这首诗中最富哲理的是“无限风光在险峰”之诗句。它体现的是奋斗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的松柏境界;“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的英雄境界。在后一首中,诗曰:“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首诗中最富哲理的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之诗句。它体现的是奋斗者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胸怀,甘当人梯、成功不必在我的境界。

毛泽东认为“矛盾的斗争贯串于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着他过程转化,矛盾的斗争无所不在,所以说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毛泽东又认为“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毛泽东的哲学是奋斗的哲学、斗争的哲学,这是从一定的意义上说的,或者说是从毛泽东最重视、最强调的方面说的。但这绝不是也绝不能概括一切。就对立统一来说,毛泽东同样重视同一性。他站在被压迫者的立场上执着地追求着平等。这些哲学思想也表现在他的诗词中。比如,1935年10月,毛泽东在《念奴娇·昆仑》中写道:“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这里毛泽东追求的是太平世界、和谐的世界、平等的世界、大同的世界,反对的是以富压贫、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压迫与被压迫的不平等。1958年12月,毛泽东在《七绝·仿陆游‘示儿’》诗中写下了“但悲不见五洲同”的诗句。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玉、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