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第二章全国性抗战的爆发

九、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敌后战场【2】

2015年05月26日14:3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二)新四军在华中创建抗日根据地

1937年10月12日,原活动在湘、赣、闽、粤、浙、鄂、豫、皖八省边界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主任邓子恢。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正式建立。1938年1月,军部从汉口迁至南昌后,随即指挥各部进入长江南北的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和建立抗日根据地。

2月上旬,江南各游击队到皖南歙县的岩寺集结整编,江北的各游击队则分别在湖北黄安的七里坪及河南确山的竹沟镇集结改编。军部决定:由湘鄂赣边、粤赣边及赣东北之红军游击队,组编为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由闽西、闽赣边、闽南及浙南的红军游击队,组编为第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由闽北、闽东的红军游击队,组编为第三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兼),副司令员谭震林;由鄂豫皖边和豫南的红军游击队,组编为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全军共1.03万人,枪支6200余支。为了加强党对新四军的领导,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由项英、陈毅分任正副书记。

新四军正式组建后,立即开赴大江南北抗日前线杀敌。当时上海、南京均已沦陷,处于京、沪、杭之间的苏南,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军部决定新四军首先挺进苏南。1938年三四月间,新四军第一、第二、第三支队先后到达皖南岩寺,军部也同时由南昌移到岩寺(7月再移至泾县云岭)。4月下旬,由第一、第二、第三支队抽调部分干部、战士组成的新四军先遣支队,在粟裕率领下首先进入苏南;六七月间,分别由陈毅、张鼎丞率领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也挺进到苏南。6月17日,先遣支队在镇江西南的韦岗首战胜利,击毁敌汽车4辆,毙伤敌少校以下官兵20余人。第一、第二支队在京沪路镇江与丹阳间的新丰车站,在句容城及金坛珥陵附近的东方桥袭击日寇,共歼敌120余人。8月下旬,第一、第二支队又胜利地击破了日军对小丹阳的8路围攻。在英勇作战的同时,第一、第二支队大力摧毁各地的敌伪政权,肃清残害人民的土匪武装,发动和武装群众,广泛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至12月底,以茅山为中心,包括溧阳、溧水、金坛、丹阳、句容、镇江、江宁、当涂、武进、宜兴、无锡、吴县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由谭震林率领的新四军第三支队,在策应第一、第二支队进入苏南后,于1938年7月初进入皖南抗日前线,战斗在东起芜湖、宣城,西到铜陵、青阳的沿江地带。这里是日军长江交通的重要地段,第三支队的活动对敌人造成严重威胁,因而战斗十分频繁。10月底和11月初,第三支队在青弋江一带的清水潭、马家园、湾沚、九里山等地与敌激战,共

歼日伪军400余人。在长江北岸的新四军第四支队,在高敬亭的率领下,于1938年4月底挺进到安徽的舒城、桐城、庐江、无为地区。5月中旬,在运漕河西岸的蒋家河口伏击一股日军,歼敌20余人,首战告捷。7月,袭击无为以东运漕地区伪军,击毙50余人,俘100余人。9月初,第三支队一部在桐城南之棋盘岭伏击日军的运输队,击毁敌汽车50余辆,毙敌70余人,生俘4人。接着又在安(庆)、桐(城)公路伏击敌运输队,歼敌29人。

10月下旬,第四支队一举攻克庐江、无为两城,歼灭勾结日寇、危害人民的保安团3000余人。第四支队出征后,大小数十次伏击战连连获胜,不仅震惊了日寇,而且为打开皖中的抗战局面,建立皖中的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基础。新四军自成立至1938年10月,顺利完成了集中、改编和向华中敌后挺进的任务。在长江下游苏皖地区的广大农村,组织群众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经半年的英勇奋斗,取得100余次战斗的胜利,歼灭日伪军3300余人,初步实现在华中敌后的战略展开,创建了苏南、皖南、皖中和豫东等抗日根据地,成为插向日军华中派遣军背后的一把尖刀,钳制了日军的兵力,支援和配合了正面战场友军的作战。

(三)陕甘宁边区的巩固

陕甘宁边区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并保存下来的唯一完整的大块革命根据地。陕甘宁边区及其首府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人民抗战的政治指导中心,是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的战略总后方,是全国实行抗日民主政治的模范区。在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建立的同时,陕甘宁边区也进一步得到巩固。

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根据同国民党谈判中口头上达成的协议,按照面结抗日的原则,进行更名改制的筹备工作。从1937年7月15日起,陕甘宁边区进行了从乡、区、县到全边区的民主选举运动。9月6日,原陕甘宁边区的苏维埃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正式改称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林伯渠任主席,辖23个县,人口约150万。

陕甘宁边区在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基础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民主改革。边区政府按照当时的可能条件,大力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边区的经济建设首先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发展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以保证解决边区人民和军队的吃饭、穿衣问题。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先后开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青年干部训练班、鲁迅艺术学院、马列学院、中共中央党校、职工学校、中国女子大学、卫生学校等,为军队和地方培训了大批干部,对增强抗战力量起了重大作用。“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事实正是这样,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冲破国民党当局的重重阻拦,跋涉千山万水,追求革命真理,奔赴圣地延安。延安成了当时一切进步青年最向往的地方。陕甘宁边区的武装力量包括八路军留守部队、边区保安队和自卫军三部分。1937年8月,中共中央军委从八路军各师抽出兵力组成八路军后方总部留守处,共9000余人。同年12月,留守处改编为留守兵团,萧劲光任司令员。保安队由原陕甘宁边区的地方红军和游击队编成,

5000余人,高岗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自卫军是群众性的、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人数有20多万,是保卫、巩固边区的重要力量。1938年二三月间,日军攻陷晋西北各重要城镇并打通同蒲路南段后,调动兵力,分数路向陕甘宁边区黄河防线进逼。八路军留守兵团和保安部队在第一二〇师和第一一五师的有力配合下,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主动、灵活、坚决、勇敢的作战打退来犯的敌军。3月中旬,日军一部在神府河段发动攻击,企图强渡。陕甘宁警备第六团沉着应战,待敌开始渡河、队形密集之际,给以猛烈射击,并以机动兵力一部迂回河东,袭击日军侧背,迫使进犯河防之敌退回兴县。4月间,日军在离石一带集结兵力,企图侵犯河防。5月初,日军又以约1个旅团的兵力经大武向军渡进逼,威胁八路军宋家川河防阵地,陕甘宁警备第八团主力东渡黄河,在离石西北地区采取伏击、袭击等手段予日军以沉重打击,迫使敌人不敢贸然西进,保卫了河防。

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入发展,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陕甘宁边区党政军民以最大的努力,将陕甘宁边区建设成为全国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新民主主义建设的示范区,为中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从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八路军和新四军同敌人作战1600余次,毙伤俘敌5.4万余人,八路军发展到15.6万多人,新四军发展到2.5万人,敌后抗日根据地(包括游击区)总人口达5000万以上。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武装,在敌后广泛发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渐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长期抗战的重要力量。敌后游击战争不仅配合了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作战,直接给予日本侵略者以有力的打击,而且迫使其不得不将原先用于进攻的大量兵力转用于保守其占领区方面,从而对停止日军的战略进攻,使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了重要作用。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玉、谢磊)
相关专题
· 图书连载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