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第二章全国性抗战的爆发

九、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敌后战场

2015年05月26日14:3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初期,国民党军队担负了正面战场抵御日军大规模入侵的任务,组织了淞沪、太原、徐州等几次大的会战。在这几次大的会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无论在战略上还是在战役上,都进行了积极的配合。国民党军队虽然在上海、忻口、台儿庄等地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取得了一些胜利,但从正面战场的全局看,处在严重的失利中。

上海太原失守后,毛泽东于11月12日在延安中国共产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在江浙,国民党的战线已被击破,日寇正向南京和长江流域进攻。国民党的片面抗战已表现不能持久。”“从片面抗战转变到全面抗战的前途是存在的。争取这个前途,是一切中国共产党员、一切中国国民党的进步分子和一切中国人民的共同的迫切的任务。”毛泽东指示八路军在统一战线基本原则下,进一步发挥独立自主精神,放手发动群众,扩大抗日力量,力争使敌占区的大多数乡村成为游击根据地,广泛地发展敌后游击战争,把日军的后方变成他们的前线。

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精神,八路军和新四军先后挺进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华北、华中等地迅速开辟了敌后战场。

(一)八路军在华北创建抗日根据地

在华北,八路军的战略展开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太原失守以前,八路军主要是直接在战役上配合友军作战,以少部兵力进行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武装的工作;太原失守以后至1938年4月,八路军各部在晋察冀、晋东南、晋西北和晋西南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并开始建立根据地;1938年4月至武汉失守,八路军实行大幅度分兵,向河北、豫北平原、山东、冀热边和绥远等华北广大敌后区域发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

1.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1937年10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由五台山南下。与此同时,政委聂荣臻率领一部分部队和军政干部,共约3000人,留驻五台山地区。他们组织工作团,分赴晋东北、察南、冀西各地,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收复了许多县城。人民群众踊跃参战,武装部队迅速扩大。

11月7日,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以阜平、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军区成立,聂荣臻为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下辖4个军分区。晋察冀军区成立后仅半个月,就受到日军从平绥、同蒲、平汉、正太铁路2万余人分8路的围攻。晋察冀军民在近1个月的作战中,采取广泛的游击战和集中主力歼敌一部的作战方针,经过多次伏击、袭击作战,前后共毙伤日伪军2000余人,打击和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迫使日军主力回到铁路沿线。

1938年1月10日,在冀西阜平召开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会议经过民主选举,成立了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宋劭文为主任委员,胡仁奎为副主任委员。这是敌后由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极其广泛,有共产党员、国民党员、各抗日军队和各抗日群众团体的代表,有工人、农民、开明绅士和资本家的代表,有蒙、回、藏等少数民族的代表,甚至五台山的和尚和喇嘛也派出代表参加,共140余人。边区政府成立后颁布了各方面的政策法令,结束了原国民党政权在日军进攻面前土崩瓦解出现的混乱局面,稳定了社会秩序,使晋察冀边区抗战的力量迅速增长。

1938年2月、4月和7月,晋察冀军区部队为了发展抗日根据地和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对平汉、平绥、正太铁路进行了三次破袭作战,给日伪军以杀伤,并扩大了抗日武装力量。1938年9月下旬,日军出动5万多兵力,对五台、涞源、阜平等中心区发起围攻,企图分割根据地,打击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并寻歼军区主力。晋察冀军区依据基本的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发动群众,实行坚壁清野,以小部队不断袭扰、消耗、疲困敌人,主力部队灵活转移,选择有利战机集中歼敌一股或一部。在1个多月的反围攻作战中,八路军共毙伤俘日伪军5000余人。日军只占据了6座县城,八路军仍然控制着广大乡村,保卫了根据地。

冀中方面,卢沟桥事变以后,中共中央派红军干部到河北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10月初,东北军第五十三军向冀南方向撤退,该军第六九一团团长吕正操(共产党员)率领团部及两个营脱离原建制,改编为人民自卫军,同当地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会合,奠定了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基础。1938年5月初,中共冀中区党委成立,黄敬为书记。冀中的抗日武装部队统一整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并成立冀中军区,吕正操任纵队司令员兼军区司令员。5月初,成立了冀中区统一的政权领导机关—冀中行政公署,吕正操任主任。

1937年10月,李运昌被派到冀东,与中共京东特委领导人胡锡奎等配合,在中共中央北方局派来的红军干部的协助下,开办游击战争训练班,培养军事干部。1938年2月,晋察冀军区派第一军分区邓华支队向北平以西地区发展。1938年5月,在晋西北一带活动的宋时轮支队被调到平西,同邓华支队合并,组成八路军第四纵队,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治委员,6月该纵队挺进冀东。7月,在中共冀热边特委领导下,冀东人民举行了抗日武装大起义,有7000多人参加。到8月中旬,各县参加起义的有20多万人,组成7万人的武装部队。第四纵队和在起义中产生的冀东抗日联军(其中有国民党军队2万余人),先后攻克了许多重要集镇和若干县城,给冀东农村的敌伪政权以沉重打击,一度截断了北宁铁路交通。但是,由于纵队和起义领导者对敌人进攻的形势估计过于严重,做出西撤的错误决定,使部队在西撤途中受到敌人围追堵截,受到很大损失。10月下旬,李运昌率领抗日联军剩下的2000余人返回丰润、滦县、迁安地区,与原来留守的部队一起,继续坚持冀东的游击战争,为开辟冀热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2.晋西北和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1937年9月下旬,八路军第一二〇师在贺龙、关向应等率领下,进入管涔山脉地区。太原失守后,中共中央指示第一二〇师进一步发挥独立自主的作战能力,在敌人侧后的晋西北广大山区和乡村开展游击战争。

根据中央精神,师部决定:雁北支队继续活动在朔县以北,大同、怀仁以西地区;第三五九旅活动在雁门关、崞县、忻县以西地区;第三五八旅活动在忻县至太原以西、交城以北地区。根据以上决定,第一二〇师在同蒲路北段以西,北起右玉、左云、清水河,南到汾(阳)离(石)公路的广大地区内,以游击战争掩护工作团,在牺盟会和部分山西新军团队配合下,广泛开展创建根据地工作,部队也得到很大发展。到1938年初,已由出师时的8200余人,扩大到2.5万余人,各县还分别建立了1000人至3000人的游击队或自卫军。

太原失守后,续范亭率领第二战区战地动员委员会和抗日武装1万余人来到晋西北,同八路军一起开展对日作战。1938年3月,第一二〇师和山西新军第四纵队及地方游击队,打破日伪军万余人对晋西北根据地的首次围攻,夺回了被敌人占领的7座县城,共歼敌1500余人。这就为晋西北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了牵制日军向大西北进攻,第一二〇师派出部队,在平绥铁路以北,沿大青山脉建立游击根据地。1938年5月,李井泉等率领大青山支队,从五寨进入雁北地区。8月向绥远挺进,9月初越过平绥铁路,同地方党杨植霖领导的蒙汉游击队会合。9月下旬,大青山支队留一部武装在绥中活动,主力进到武川、百灵庙以西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到12月,开辟了以大青山为依托的绥西、绥南、绥中三块根据地,逐步同晋西北根据地连成一片。

3.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太原失陷后,第一二九师政治部副主任宋任穷等率领工作团和部分武装,分别到太行、太岳山脉的沁县、长治、晋城、武乡、襄垣、平顺、沁源、安泽、屯留等地,同当地中共组织结合,发动群众,组织抗日自卫队,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2月下旬,第一二九师在寿阳、昔阳地区,打退敌步骑兵5000余人的六路围攻。1938年1月初,第三八六旅副旅长陈再道率6个连的兵力组成东进纵队,挺进冀南,发展冀南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第一二九师主力和第三四四旅则留在晋东南。为策应晋南、晋西友军作战,第一二九师和第三四四旅在2月间多次向正太铁路日军据点出击。3月中、下旬,第一二九师在邯(郸)长(治)公路线上的神头岭(潞成、黎城间)和响堂铺(东阳关、涉县间)取得两次伏击战的重大胜利,共歼敌近2000人,击毁敌运输汽车180余辆。

4月初,日军为解除对它后方的威胁,调集3万余人的兵力,分九路向晋东南地区大举围攻。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的第六八九团和山西新军第一、第三纵队等部,积极进行反围攻作战。他们以广泛的游击战阻滞、疲困敌人,集中主力击破其一路的作战方针,同进犯的日军周旋。4月16日,八路军在武乡以东长乐村以西截住了敌军大部,将敌拦腰斩断。日军遭到八路军突然猛烈的打击,顿时乱了阵脚,1500余人及车辆、马匹被压缩在狭窄的河谷里,丧魂落魄,欲战无力,欲逃不能。此时,已过长乐村的日军为解救其被围的部队,集中1000余人向第七七二团左翼戴家垴阵地猛攻,一度攻占该地。12时,第六八九团赶到,经七八次反复冲锋肉搏,又将阵地夺回。以后日军又先后调来2000人增援。因被围之日军已被全歼,第一二九师主动撤出战斗。此役共歼敌2200人,八路军自身伤亡800余人,第七七二团团长叶成焕光荣殉国。长乐村战斗的胜利,迫使其他各路敌军回撤,八路军又乘胜追击。到4月下旬,打破了日军的九路围攻,先后共歼敌4000余人,收复县城18座。与此同时,在晋东南地区的国民党军队也对日军进行了抵抗,另有些部队退到豫北或中条山地区。这样,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从1938年4月下旬开始,第一二九师分兵进入冀西、冀南、豫北等平原地区。到8月初,掌握了冀南大部分政权。8月中旬,召开了各县代表会议,成立冀南行政主任公署,杨秀峰任主任,宋任穷任副主任。在豫北,8月下旬至9月上旬,第一二九师一部为牵制日军进攻潼关、洛阳,开辟漳河以南地区,进行了漳南战役,消灭伪军4000余人,俘伪军1500余人,建立了安阳、内黄、汤阴3个县的抗日政权。

4.晋西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1937年11月9日,八路军总部命令第一一五师师部和第三四三旅由正太路南进,适时转向吕梁山脉创建晋西南抗日根据地。12月,当第一一五师进抵赵城、洪洞地区时,遭到阎锡山部的阻挠,乃停止向吕梁山开进。

自1938年2月中旬起,日军第二十师由祁县向晋西南发起进攻,先后侵占介休、孝义、隰县等地;2月27日,敌第一〇九师侵占军渡、碛口。国民党军队纷纷退向晋南和黄河西岸,吕梁部分地区成为敌后。这时,第一一五师师部率第三四三旅立即进至灵石、孝仪以西地区,一面保卫黄河防线,屏障陕甘宁边区,钳制日军行动;一面发动群众,在山西新军配合下,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根据地。3月初,师长林彪为国民党军哨兵误伤离职,由陈光代理师长。3月14日至18日,第一一五师在大宁、蒲县之间的午城、井沟地区,同日军连续作战5天,先后毙伤俘敌1000余人,击毁敌汽车70余辆,缴获山炮2门及其他枪支、器材一部。这一战斗的胜利,打击了敌人的猖狂气焰,迫使大宁日军东撤,对于开辟晋西南根据地和巩固陕甘宁边区河防都有着重要意义。此后一段时间,第一一五师主力在汾离公路沿线及其以南地区,对日军和敌后方运输部队多次进行伏击作战,给敌以消耗和杀伤,保卫了晋西南抗日根据地。

5.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1937年10月,日军向山东进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指示各地党组织广泛发动群众,举行抗日武装起义。从1937年11月至1938年3月,山东人民在中共各地组织的领导下,先后在冀鲁边、鲁西北、天福山、黑铁山、鲁东、徂徕山、泰西、鲁东南、鲁南、湖西等十几个地区举行了武装起义。在胶东,起义部队从敌伪手中收复蓬莱、黄县、掖县后,用民主的方式推选县长,建立起山东最早的3个抗日民主县政府。山东省委还向各方面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其中成效最显著的,是同原国民党山东聊城专区行政专员兼保安司令范筑先建立了合作抗日的亲密关系。中共派遣一大批党员干部、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和爱国青年到范部工作,并帮助他建立了一支5万多人的抗日武装,开辟了鲁西北30余县的抗战局面。

为使山东成为八路军在华北的一个重要战略基地和联系华中新四军的战略枢纽,1938年5月,中共中央派郭洪涛率一部分军政干部到山东工作,并由郭洪涛任省委书记。7月,中共中央根据徐州失守后的形势,将山东省委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并决定派一部分八路军的主力部队到山东,以加强这一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扩大和巩固抗日根据地。

1938年六七月间,冀南地区的第一一五师第五支队和第一二九师津浦支队向冀鲁边的宁津、乐陵地区挺进,协同当地中共组织领导的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1938年9月下旬,第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萧华率第三四三旅司令部和政治部百余名干部到达乐陵,随即成立了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并将这个地区中共领导的各种武装力量合编成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萧华任军政委员会书记、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部队共计万余人。军政委员会为实现创建冀鲁边平原根据地的任务和大发展的方针,到1938年底,开辟了以宁津、乐陵为中心,包括沧县、盐山、庆云、东光、南皮等县的平原游击根据地。

山东地方部队在鲁南、鲁中、鲁北、胶东等地,也着手建立游击根据地。1938年12月,中共中央根据形势的变化,决定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任命张经武为总指挥,黎玉为政治委员,江华为政治部主任,共约2.5万人。至此,八路军山东纵队成为在战略上有统一指挥的游击兵团,这对巩固和发展山东根据地,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

八路军自誓师出征至1938年10月,共作战1500余次,歼灭日伪军5万余人,缴获各种枪1.2万余支,收复大片国土,建立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晋西南及山东等大块抗日根据地,形成了广阔的华北敌后战场,部队也由出征时的3.2万人发展到15万余人,成为华北抗战的中坚。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玉、谢磊)
相关专题
· 图书连载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