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实实做小学生
解放后,每次填写个人履历时,在“文化程度”一栏里,父亲总是写上“小学”二字。
他常常说:“像我们这样没有文化底子,各种知识都很缺乏的人,就要老老实实做小学生,一辈子都要有小学生般的心态,求知求真。”
在1930年9月24日召开的党的六届三中全会上,父亲被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那时他才25岁。肩负重任,催他发奋苦学,无论斗争环境多么险恶,工作多么繁忙,他都坚持读书学习。父亲十分推崇毛主席的 《矛盾论》等一系列哲学著作,不仅理解透彻,在工作中也运用自如。
在工作中,父亲之所以对事务的判断与理解大多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这与他善于读书、善于学习息息相关。在重要问题的判断和决策上,他从不套用别人的东西,而是认真、反复、全面地花时间进行调查研究和学习,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他头上没有一顶经济学家的帽子,但他在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中,是公认的经济调控和理财能手。
父亲“老老实实做小学生”的精神,贯穿一生。即便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他被下放到江西,行李里装的最多的,还是书籍。从北京到江西,再从江西回到北京,他阅读了 《列宁全集》《斯大林全集》《世界知识年鉴》《美国农业》等不同题材的书籍,默默地吸收着各类书籍中的精华养分,动脑子分析、判断和比较,思考并找出其中的关联。
1981年,中央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小平同志来家里探望父亲。当时父亲建议,在决议稿上加一段话,提倡全党学习哲学,也学点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央采纳了他的建议。这样的思想高度,正是来自他对国内外形势不停地分析、判断和比较。立于当下来回望,当初他的建议,是十分必要和正确的。
父亲的好学与勤勉,造就并带动了我们全家浓浓的学习氛围。哥哥陈元告诉我,父亲对他从小爱看《参考消息》、爱读报纸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多读报,主动地思考文章中提出的问题和观点,对提高自己对事物的判断及预测,颇有裨益。我们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都养成了读书看报的好习惯,有的时候还聚在一起就一个话题开个小型读书学习会,其乐融融。
正如父亲所说的那样,世界再怎么变化,只要自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善于读书,便不会落伍。
他的这15个字是我的精神富矿
父亲生前大量的精力花在工作上,家里很少看到他人影。父亲退下来后,我才和他有了深聊的机会。他去世之后,报上有大量的报道,许多跟他共事过的老战友都写了回忆录,读了这些文章,我慢慢地回味和琢磨他从前和我说过的那些话,对父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那句“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是他一生做人做事的思想方法和哲学方法。他这一生的经验总结也都在这15个字中,而要真正把这15个字弄明白搞透彻,里面的东西挺深的,需要我不断地去学习去理解。
作为他的孩子,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他慈父的一面,他在工作中处理事情的智慧与方法,我们无法像那些在他身边工作的同仁那样得以亲耳聆听、得到具体的指导。所以我有时去上海出差,会情不自禁地去父亲的纪念馆走走,看到那些被父亲几乎翻破的书稿、用到快握不住才作罢的铅笔、用纱布缝补了多处的白色睡衣……就感觉他还在我们身边,从未曾离开。
他的风范、智慧、深邃,一点都没有随着他生命的逝去而黯淡,而是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影响着我们,指导着我们。
我现在常常会看他的书,选集和回忆录都在看,琢磨他解决问题的方法,揣摩他那时说话的心境……越看越着迷,越看越佩服他老人家。
父亲的这一生,可谓波澜壮阔。他提出的很多方案,解决的都是党和国家彼时急需解决的要害问题。他对党和国家事业的每次推动,事前都经过了缜密的调研,观点的提炼都经过深思熟虑,而且从来都是以平等的口吻、以商量事情的态度提出来,摆出理由和大家一起讨论,允许别人提不同意见。经过民主集中,优选出最佳方案。历史证明,不同时期父亲参与制定的相关国家政策,经得起时间的推敲。
父亲去世后,每一年他的生日和祭日,很自然地成了我们五个兄弟姐妹聚首的“法定日”。提起父亲,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在我心目中,父亲身上的闪光点,这辈子也学不完。他离开我越久,我反而觉得离他越近。
言犹在耳
借父母的光行事是靠不住的,人要靠真本领吃饭,靠讲诚信立身。
诚实本分、勤于学习、诚信待人、为人切忌张扬。
不收礼、不吃请;不居功,不自恃。
无论去哪里工作,都要记住一条,公家的钱一分都不能动。国家今天不查,明天不查,早晚都要查的。
像我们这样没有文化底子,各种知识都很缺乏的人,就要老老实实做小学生,一辈子都要有小学生般的心态,求知求真。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口述 陈方(陈云之子)整理任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