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那句“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是他一生做人做事的思想方法和哲学方法。他这一生的经验总结也都在这15个字中,而要真正把这15个字弄明白搞透彻,里面的东西挺深的,需要我不断地去学习去理解。”
陈云之子陈方
头发花白,腰杆笔直,说起话来声音洪亮。65岁的陈方在约定的采访时间、一分不差地出现在记者面前。白衬衫、灰裤子、黑布鞋,穿着朴素,如同邻家伯伯。
“我和哥哥姐姐们从来没什么优越感,在我们家里,也感受不到特殊化的氛围。记得我小时候父亲常对我说:‘借父母的光行事是靠不住的,人要靠真本领吃饭,靠讲诚信立身。’这句话,我受用一辈子。当我的女儿开始识字懂事时,我便把这句话转送给了她。”
打开记忆之闸,陈方深情回忆起和父亲共同生活时的那些往事。一代伟人陈云身为慈父的画面,鲜活如昨;而他严师般对子女的家训家规,更令人肃然起敬。
一个令我难忘的生活细节
上图:补了又补的白色睡衣睡裤。 下图:摄影为陈云的爱好之一,右上角的那张照片是他在为工作人员拍照。 摄影 邵剑平
我在家排行最小,小孩子难免因顽皮而闯祸,而父亲从来没大声训斥过我,我也没挨过打。
“诚实本分、勤于学习、诚信待人、为人切忌张扬”,这是父亲的教诲。对我们几个子女的教育,父亲向来是抓大放小,牢牢把握大方向。他不干涉孩子的兴趣爱好,不以家长设定的目标来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在我的记忆里,他从来没问过我考试得了多少分,学习成绩排名班级第几,连择业这种大事,父亲也尊重我的意见,所以我常说,自己是被“散养”着长大的。
建国初期,我们家住在北长街的一个院子里。那时父亲一领到工资,他就坚持按月从中取出一些钱,寄给商务印书馆的老朋友、舅母、青浦乡下的姑姑,还有生活有困难的一些老战友们。
原来我的大哥大姐都在育英小学读书,那是为干部子弟办的住宿学校,学费比较贵。后来,父亲跟母亲交待,如果我和姐姐们也去育英小学上学,家里交学费便成了问题。于是,我和姐姐只能去家附近的北长街小学读书,那是所普通学校,学费便宜。
学校里大多数是普通群众的孩子,不少同学都是我的街坊邻居。小朋友们在一处玩儿,闹个别扭拌个嘴红脸完了很快就和好了,那个时候,人际关系简单。老师和同学也不会因为你是领导人家里的孩子,就对你另眼相看。
下课回到家里,我基本都是去找母亲念叨些当天学校里发生的事,很少能见到父亲。他平时也不爱和我们“黏”在一起,以至于有一次他对我格外“上心”,让我铭记至今。那天天气突变,我因上学时衣服穿少了而受了风寒,一回家就发起了高烧。父亲很晚才回来,当他得知我发高烧了,便走进来坐在床边,边摸着我的额头边说:“赶紧多喝水,水喝多了排尿多,热度就退得快,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啊!”第二天,他又问了母亲好几次,“小方的烧退了吗?”我听了,心里特别暖和。这个看似寻常的生活细节,为何令我念念难忘?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父亲不大如此直白地表达对孩子的疼爱。他对我们几个孩子真正的爱与关心,更多地体现在素日严格的家教中。
推荐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