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甲洲和他的战友。
清华大学的“清华英烈”碑和北京大学的“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上刻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他就是抗日名将张甲洲。“珍珠桥惨案”之后,1932年春,经党中央批准,张甲洲率黑龙江籍的6名同学回到老家巴彦,经过精心筹划,创建了东北第一支人民武装——巴彦抗日游击队。
闹学潮三丢学籍
1923年初,张甲洲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省立齐齐哈尔第一中学。学校一位数学老师常给学生们讲授俄国十月革命的故事,张甲洲知道了列宁、斯大林,还有布尔什维克和苏维埃。当时张作霖强行抽调大中学生当兵,身为校学生会主席的他非常反感,就率领同学们罢课,开展反抽丁斗争。最终因违抗军令,被开除学籍。
1925年初夏,他考入沈阳文华中学。入学不久,就因口才出众成绩优秀,被公推为校学生会主席。五卅运动风潮波及到沈阳后燃起了反帝怒火。作为学生会主席,他率领学生游行示威,支援工人罢工,再次被开除学籍。
1926年,他返回齐齐哈尔,考入甲种工业学校,入学半年即被选为黑龙江省学生会主席。不久就因反政府、闹学潮,被反动当局逮捕。在全省师生强烈要求下,他才走出牢门。但他的“不法行为”已引起当局注意,认为他是赤化分子,便取消他的赴日留学资格。张甲洲第三次丢掉了学籍。
入北大再转清华
1927年春,张甲洲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北大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学校地下党活动频繁。1929年夏,经北大党支部宣传干事文艺陶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0年4月21日晚,张甲洲和文艺陶等人在北大二院大讲堂召集50多名同学开会,研究营救北大支部书记李光伟。由于军警探知了消息,会场被包围,张甲洲等32人未及时转移,当场被抓。在狱中,他结识了清华大学党支部书记冯仲云,并结下了深厚友谊。不久,经党组织营救,张甲洲重获自由。党组织觉得他学理科不适宜革命工作,建议他转考清华大学政治系。1930年下学期,张甲洲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该系。
1930年9月,中共北平市委决定恢复西郊区委,张甲洲被任命为区委书记,胡乔木被任命为团委书记,统管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新农业学校等高校的党团工作。因工作关系,他和胡乔木经常在一起活动。清华大学学生们说:“清华俩秀才,张甲洲善说,胡乔木善写。”在清华大学,张甲洲不但担任党组织和学生组织的职务,还任巴彦旅北平学生同乡会会长之职。
1930年10月,张甲洲调任北平市委宣传部长兼西郊区委书记。12月,市委书记刘锡五被捕,张甲洲临危受命,代理北平市委书记。
闹南京示威当局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北平学生纷纷去南京请愿,敦促蒋介石出兵抗日。张甲洲从东北赶回北平,立即投入了这场斗争,并被推举为南下请愿团总指挥,在南京开展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清华校友通讯》记载:“十冬腊月天,张甲洲披着灰棉袄,敞着领口,一绺浓发带着汗珠覆在额头,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永远是那么匆忙,却能通宵达旦地畅谈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责任。次日凌晨,又赶回清华大礼堂,大声疾呼抗日救国。”
12月17日,张甲洲率领北平、天津、上海、济南、安徽等地赴南京请愿要求抗日的学生代表,同南京学生共3万余人联合举行示威游行,他们高喊爱国口号,散发抗日传单,前往中山路国民党中央党部,当游行队伍行进到珍珠桥时,早已部署在此的国民党军警,对手无寸铁的学生进行了血腥镇压。当场30余人被杀害,还有100余人受伤,100余人被捕。当晚,国民政府又派出大批军警搜捕学生,并武装遣送学生返回原地。珍珠桥事件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各地学生和爱国群众纷纷举行抗议活动,掀起了反对国民党统治,反对内战,要求抗日的高潮。
建队伍扬威巴彦
“珍珠桥惨案”之后,张甲洲认识到枪杆子的作用,决定回老家建立一支抗日武装队伍。1932年春,经党中央批准,张甲洲率黑龙江籍的于天放等6名同学回到老家巴彦,创建了东北第一支人民武装——巴彦抗日游击队。
由于张甲洲实行反日大同盟政策,联合各种武装力量,所以,游击队攻城打窑,无往而不胜。后来根据中共满洲省委指示,巴彦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6军江北独立师,张甲洲为师长,赵尚志任政委。
1933年初,独立师被反动武装打散,全师只剩70余人。人员稀少,加上弹尽粮绝,为免遭日伪军围剿,张甲洲、赵尚志不得不忍痛决定:暂时隐蔽,听令再集。
巴彦游击队自从1932年5月16日成立到1933年1月18日解体,只存在8个月零2天,就成了王明“左”倾路线的牺牲品。事实证明,巴彦游击队失败的原因,是执行王明“左”倾路线的结果。然而,省委却把罪名加在张甲洲和赵尚志头上,将其二人开除党籍,在历史上制造一起冤假错案。
推荐阅读:
![]() |
相关专题 |
· 专题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