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无尽的思念 永远的丰碑

——怀念我们的父亲陈云

陈伟力 陈元 陈伟华 陈伟兰 陈方

2015年06月26日15:1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党的文献》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今年是我们的父亲陈云诞辰110周年。20年前,父亲离开了我们,20年来,我们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他老人家的思念。每每回忆起与父亲有关的点点滴滴,我们从来都不曾感到与他分离过。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在我们愈发浓烈的思念中,他的目光、他的笑容、他的声音也变得愈发真切起来……

做好人,读好书

“做好人,读好书”,这是父亲生前对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他对我们最朴实的要求和愿望,虽然只有短短六个字,却浸透了父亲对儿女们最深沉的爱。

从小到大,父亲都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父亲教育我们要“做好人”,首先是要做好普通人,不能以高干子弟自居。他跟我们说,“你们若是在外面表现不好,那就是我的问题了”。伟力开始上小学时,父亲很严肃地把伟力叫到办公室谈话,“你就要上学了,学校里有很多同学,而且这些同学来自不同的家庭,出身都不一样,有的孩子甚至可能很穷苦。你到这个环境以后,绝对不许提父亲是谁,更不能觉得自己比别人优越,你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本钱,你是你,我是我”。伟力上初中时,父亲在家里饭桌上、在平时闲谈中,又不厌其烦地对伟力说,做人要正直正派,无论到哪里,都要遵守那里的规矩和纪律;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说到做到,如果情况有变化,要如实地告诉人家。这些事看起来虽很细小,却是待人处事很重要的原则。尽管伟力那时并不太清楚父亲的特殊身份,对父亲的话也还不能完全理解,但伟力一直记在心上,并努力按父亲说的去做。

1968年,21岁的伟华高中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怀柔山区当老师。去的时候,父亲特意嘱咐伟华,到农村不要穿皮鞋,因为农民的生活都很艰苦。伟华第一次远离家,在那边人生地不熟,经常会想家。有一次不是周末,伟华也没向学校请假,就走了几十里山路,冒雨赶回家。没想到父亲看到伟华回来,不但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特别是当知道伟华没有请假后,还严肃批评了伟华,让伟华立即回去。晚上父亲又专门找伟华谈心,说孩子们的功课缺不得,让伟华在那儿安心教好书、育好人,在农村好好干下去,干出好成绩。伟华听了父亲的话,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回了学校。

1984年的一天,父亲把已经在组织部门工作的伟兰叫到办公室谈话。伟兰给他报告了自己的工作情况。父亲问,如果你工作中有了一点儿别人认为做得不错的地方,你怎么办?伟兰说,我就谦虚谨慎啊。父亲又问,你怎么才能谦虚谨慎?伟兰说,我时时记着,一定要在思想上保持警惕,谦虚谨慎。父亲说,我告诉你,最重要的一条是你要摆正位置,工作是大家一起做的,是群众和领导一起做的,你不能把成绩算到自己的账上,要算到组织和群众的账上。他还问伟兰,如果工作有了缺点,别人批评了怎么办?伟兰说,那我就找批评我的那个人详细谈谈。父亲说这样好,共产党员就要有自我批评的精神,有了自我批评的精神,才配做一个共产党员。后来伟兰从办公室走出来,快出门时,父亲还在喊,你要摆正你自己的位置!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我们越来越能体会到父亲的一番苦心。父亲对我们在做人方面的严格要求,深深影响了我们家的家风。母亲曾经说过:“我们家的家风有一个特点,就是以普通劳动者自居,以普通的机关干部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化。我们的儿女、孙子辈,在学校里别人看不出他们是干部子弟,他们比普通老百姓的孩子还要朴素。”

虽然父亲对我们要求十分严格,但和天底下所有的父亲一样,他也疼爱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记忆中,他遇事总是给我们讲道理,讲究以理服人,从不训斥我们,更不要说因为谁学习不好、谁淘气打谁两下了。他尽可能为我们的成长创造宽松的条件,让我们按照自己的天性发展,从不给我们任何过多的压力。跟家人特别是孩子们在一起,也是父亲少有的放松时刻。只要一回到家里,严肃的父亲就立刻变得活跃风趣起来。小的时候,父亲特别喜欢跟我们玩“摸胡子”的游戏,每次只要我们说“不扎”,他就特别高兴。他还喜欢给我们说笑话,讲我们儿时的趣事。父亲还会经常关心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琐事”,特别是1969 年母亲被下放到湖南“五七”干校后,父亲又当爹又当妈,对我们关心得非常细致周到。记得伟力生小孩的时候,父亲专门让初中毕业后的陈方留在家里帮着照顾伟力,并交代家人把房间的窗户糊上,以免伟力受风,还特地请秘书回去问他爱人如何坐月子和带孩子。不论是严是慈,父亲对我们都爱得那么深沉,他对我们的爱不是挂在嘴边,而是装在心里,流露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父亲自幼家境贫寒,读完高等小学后就被迫辍学,外出谋生,但他一生酷爱学习,对我们的学习也抓得特别紧。他常对我们说,我只有小学文化,小学毕业后就没有机会再上学,所以希望你们多念点书,有知识,有文化,好为国家多作贡献。待我们几个稍长大些,父亲便鼓励我们多看书看报,拓宽知识面。陈元从小爱看《参考消息》的习惯,就是父亲引导和培养出来的。当时陈元还在上小学,开始只是很好奇地翻翻。坐在一旁的父亲看在眼里,没说任何话,只是投来赞许的眼光。后来,父亲跟别人夸陈元从小就爱看报纸,爱看《参考消息》。陈元得知后,就更加受到鼓舞,看报纸的劲头更足了,不仅看,而且琢磨里头是些什么事,什么问题,该怎么理解。时间一长,父子俩形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父亲下放江西“蹲点”期间,陈元去看他,每次看到父亲在《参考消息》上划出一些杠,或者圈一下标题,就知道这是父亲提示让自己注意看的内容。父亲非常注重学哲学。他曾经说过:“学习哲学,可以使人开窍。学好哲学,终身受用。”

他还特别跟我们讲,读哲学是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学习过程,只有掌握了好的思想方法,好的工作方法,才能够做好事情。我们每次去江西看他,他给我们讲得最多的,就是要认真读马列的书,读毛主席著作,而且带着我们一起读,一边读一边给我们讲。跟父亲一起读书,让我们感到哲学就在自己身边,变得不再那么神秘了。记得伟兰刚开始读一些马克思著作,感觉比较吃力,父亲就让伟兰先停下来,安排伟兰先读《毛泽东选集》。后来有一天,父亲又跟伟兰说起这事,他说,学习就像扭秧歌,说着说着就从沙发上站起来扭起了秧歌。他说,你瞧,扭秧歌是往前走两步,往后退一步,学习的过程也要进进退退、退退进进,只有这样,才能够把学习搞扎实,如果进得太快了,就不能真正学懂。父亲指导我们学哲学,不只是教给我们掌握观察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更是希望用他的信仰感染我们,用他的智慧引领我们。为了鼓励家里人学哲学,父亲将大家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家庭学习小组,专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是每人先按照约定的书目、段落分头阅读,然后利用每周日的上午六点半到九点半集中讨论,提出疑问,交流学习心得。母亲及当时在北京的几个孩子都被吸收进这个学习小组,两个女婿和我们的四姨也被他“欢迎”了进来。

除了鼓励我们养成阅读习惯、教给我们正确的学习方法,父亲还重视培养我们的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能力。父亲教育我们读书看报,要主动思考文章中提出的问题、观点,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将预测的结果与实际结果相比较,找出差距后再补充、纠正,以此提高分析判断能力。父亲教给我们的这种思想方法,像是一种活跃、锻炼思维的脑筋体操,让我们在日后的生活、工作中获益匪浅。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湘忆、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陈云纪念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