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

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思想文化建设的新思想【3】

2015年08月10日15:0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三、合规律、接地气,提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在思想文化领域扶正祛邪,是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与增强阵地意识、有理有利有节开展舆论斗争,是这一使命的生动体现。要履行好这一职责,就要提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合规律、接地气。

(一)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接传统文化的地气。

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合规律、接地气,很重要一点就是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习近平多次阐释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归纳起来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

其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和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习近平把传统文化比作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并多次强调,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

其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 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其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文化标识模糊了,我们自己的价值体系就坚持不住了。习近平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人民日报》2014年 5月 5日。) 其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深厚源泉和重要途径。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是中华文化的生命禀赋和生存耐性。中华民族早就懂得“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力量。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其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习近平列举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 15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强调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当然,也必须看到,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因此,必然存在着需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相协调适应的问题。为此,习近平提出了“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课题,强调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参见《人民日报》2014年 1月 1日。),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参见《人民日报》2014年 2月 26日。);要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参见《人民日报》2014年 2月 18日。)

(二)顺应时代潮流,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接时代发展的地气。

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这就更加需要我们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积极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对此,习近平有不少具体论述。比如:

针对我国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市场预期、市场信心等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越来越大,舆论引导越来越重要的形势,强调牢牢掌握舆论引导主导权,一定要把握好时、度、效,注意研究和深入理解市场预期,学会用市场经济所接受的方式进行舆论引导。

顺应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这一实际情况,强调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习近平指出:“我国网民有近六亿人,手机网民有四亿六千多万人,其中微博用户达到三亿多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 83页。)

(三)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接人民需求的地气。

文化建设要有扎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本上说来,就是要解决“为了谁”的问题。不解决文化为了人民这个基本问题,文化建设就会失去深厚的源泉和动力,就会从根本上失去代表性,就会不接地气,成为空中楼阁。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就要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就要认真研究不同群众的思想文化需求。人民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要弄清楚不同群众需求的共性是哪些、个性是哪些,以便有的放矢开展工作。要处理好点、线、面的关系,既加强面的广泛覆盖、线的分类指导,又注意把工作做到每个点上,“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就要以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 83页。)

(四)促进文化的改革与创新,接文化发展规律的地气。

文化发展同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一样,有其独特的规律。如果违反了文化发展规律,不仅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期待,还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顺应文化发展规律,很重要的一点就要坚持文化的改革与创新。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改革创新是根本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因为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完善,使得我国文化领域整体面貌和发展格局焕然一新,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但是,文化体制改革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下,该如何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呢?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一定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围绕着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这个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提出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的具体改革举措。

这些论述和要求既凸显了新形势下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指明了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工作,又明确了改革必须坚持的正确方法与基本原则。落实这些思想观点、方法举

措必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玉、朱书缘)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