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

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思想文化建设的新思想【4】

2015年08月10日15:0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四、提高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人民日报》2014年 1月 1日。)国际话语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尽管我们在提高国际话语权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在整个国际话语体系中,我们的发言权还是比较有限。这就要求我们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一)讲好中国故事。

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中华民族 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 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 90多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 60多年发展史、改革开放 30多年探索史,为我们积累了讲好中国故事的丰富资源。习近平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人民日报》2014年 1月 1日。)

要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让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不断树立和闪亮起来。

(二)传播好中国声音。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但是,在“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下,这种双向交流有时并不尽如人意。在西方主要媒体左右着世界舆论的条件下,我们往往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特别是,虽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理性认识逐步加深,但同时对我们的误解也还不少,“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不绝于耳。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从我们自身来讲,既有硬件方面的原因,即现代传播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也有软件方面的原因,即对现代传播技巧的掌握和话语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习近平指出,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传播好中国声音。

传播好中国声音,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习近平强调,“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人民日报》2014年 1月 1日。)中国梦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共同理想”、“共同追求”、“共同愿景”、“共同期盼”,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习近平强调,要把中国梦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各国各地区人民实现自己的梦想联系起来,在促进互利共赢中引导国际社会全面客观认识中国梦。

(三)阐释好中国特色。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明确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人民日报》2013年 8月 21日。)这“四个讲清楚”为我们如何在与外部世界的比较中阐释好中国特色指明了方向。

为了帮助世界观察、研究、认识中国,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从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经历了深重苦难的国家、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国家五个方面,对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作了简要回答。他指出:脱离了中国的历史、脱离了中国的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参见《人民日报》2014年 4月 2日。)

世界是多向度发展的,世界历史不是单线式前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阐释好中国特色,对于帮助世界认识中国,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有着重要意义。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无比壮丽的崇高而伟大的事业,但这一伟业的实现不可能一片坦途,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为之付出艰辛的不懈的努力。面对前进道路上复杂多变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只有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勇于实践,敢于开拓,才能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如期实现。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课题组 执笔人:郭如才)

来源:《党的文献》2015年第四期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玉、朱书缘)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