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玮(北京)
和美家庭之外的“不愉快”与“禁地”
前些年,笔者采访摄影大师徐肖冰、侯波夫妇时,看到一本《彭真画册》。翻开画册,侯波介绍了一幅自己拍摄的作品——画面上绿树连天,芳草满地,彭真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张洁清缓缓而行,推轮椅的彭真温和又慈祥,轮椅上的张洁清幸福而满足。透过照片,人们能感受到彭真夫妇那浓浓的夫妻深情。
在张洁清印象里,自己与彭真共同生活几十年,几乎没有过争执和疏远。在他们的生活中,并非只是张洁清对彭真的关照和帮助,日理万机的彭真也时时牵挂着妻子,经常把自己认为好吃的东西留给张洁清,虽然有些并不是张洁清特别爱吃的,但这点滴真情让张洁清满足并回味。
张洁清喜欢兰花。于是,每天清晨在院中散步时,彭真总不忘从自家花池里摘下来几朵白色的小花,别在张洁清的衣襟上,为腿脚不便的妻子送上一缕清香。多年后,张洁清回忆起这些往事,脸上不禁浮现出甜蜜的微笑。
11月24日是彭真夫妇的结婚纪念日,解放后,每逢这个日子夫妇俩都会悄悄地喝一点酒,以示结婚纪念,这成了他们的一个小秘密,孩子们并不知道。有一年的11月24日,彭真向女儿要酒喝,女儿觉得奇怪,平时父亲是不喝酒的。望着女儿不解的目光,彭真脸上浮现出一种意味深长的笑容。
1975年5月,张洁清夫妇出狱后被流放到陕西商洛山中,在一间10平方米的小屋里,两条长凳支着一张木板床,就是他们的家。儿子傅洋、女儿傅彦被允许去照顾他们,直到1978年12月28日离开商洛——这是张洁清与彭真第一次过上虽苦犹甜的普通家庭生活,也是彭真74年革命生涯中唯一一次脱离工作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日子。在张洁清心中,与丈夫在商洛久别重逢时那种幸福的感觉令人刻骨铭心。那一刻,彭真凝视着张洁清头上的白发,说了一句:“你受苦了!”张洁清顿时热泪盈眶。
白天,张洁清照看3岁的小外孙女,彭真就一个人出去散步,一走就是一二十里地,回来时不忘给家里带回一担柴或一担菜。在门前一小块地里,他们种了西红柿和茄子。家里做饭的灶不好用,彭真就用家人剪下的头发,混合石灰、土,用水和起来,自己挽起袖子搪炉子。张洁清身体不好,生活十分不便,彭真便担负起照顾妻子的责任,儿女不在家的时候,他承揽了全部家务。
1977年,有关部门对张洁清做了错误的结论,她很难过,彭真亲自帮助老伴起草申诉书。1978年,张洁清获得解放,被安排担任商洛地区副专员,那时还没解放的彭真便给老伴当起了“秘书”,帮助她起草文件或讲话稿。对张洁清和彭真来说,在商洛的那3年是很难得的轻松快乐的时光。回到北京后,他们还多次回忆起那段生活。
张洁清与彭真这对恩爱夫妻,也曾有过闹“不愉快”的时候。1964年初夏的一天,彭真一进家门就嚷嚷着要酒喝,张洁清觉得奇怪,因为丈夫平日是不喝酒的。随后,彭真告诉妻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喜讯,张洁清不禁“埋怨”起丈夫,“这么大的事怎么我事先一点都不知道”。其实,做过秘密工作的张洁清深知纪律就是生命,哪怕夫妻之间也都要自觉地遵守这条纪律,但的确是这个喜讯太“大”了,无论是谁都巴不得先知为快。为了庆祝这个喜讯,张洁清特意拿出了酒,与彭真共同举杯相庆。
说起保密纪律,在张洁清的家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彭真生前用的那张大办公桌,家里所有的孩子和亲属都不能靠近。因为那上面放着许多党和国家的机密文件,孩子们从小就知道那是一块“禁地”。张洁清教育子女,不看、不碰上面放的东西,不接桌上的电话,她自己也是不该问的坚决不问,不该说的坚决不说。
20世纪80年代,彭真主持修改《宪法》时,儿子傅洋对修改草案想提点意见,但看到父亲为了工作废寝忘食,不便打扰,便给父亲写了一封信托母亲转交。彭真把儿子的信转给王汉斌、项淳一、胡绳同志阅:“汉斌、淳一同志:这是傅洋的一点意见,请阅后退我,也可给胡绳同志看看。因为他也是个公民、群众,当然这是句笑话。”家中政治纪律之严,由此也可见一斑。
日后,在张洁清与彭真的几个子女中,只有傅洋自1979年以来一直从事着法律工作,他曾在全国人大法工委工作了9年,后为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和全国知名的康达律师事务所主任,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延续了父亲彭真的精神血脉。
![]() | ![]()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