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玮(北京)
历经磨难情不变
平常,人们总说:两口子在一起过日子,时间长了总免不了要经受各种考验。尽管张洁清和彭真长达58年的婚姻经历过一场场风暴,但是历经风暴的洗礼,两位革命者的风骨越加硬朗,人生更加圆满完美。
1940年冬天,日军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又一次大“扫荡”。此时的张洁清已身怀六甲,而彭真正好去了延安。晋察冀分局的同志把一些病人和女同志组织起来进行反“扫荡”。就要临产的张洁清也挺着大肚子加入了反“扫荡”的队伍。11月28日,部队到了盂县,张洁清突然觉得肚子阵痛起来。在一间露天的破教室里,张洁清匆匆生下第一个孩子。还没从分娩的痛苦和疲惫中缓过来,日军就来了。刚刚落地的孩子被大衣一裹,和躺在担架上的妈妈一起上山,逃离敌人的追击。张洁清一辈子都难忘那个场景——在那大山里,雪下着,北风咆哮着,干枯的树枝发出尖利的叫声。 山高路陡,一个人走都困难,何况抬着担架爬山。张洁清对抬担架的老乡说:“让我下来,我能走。”老乡说什么也不肯。为了减轻重量,张洁清把盖在身上的被子扔了下去,只剩一条薄薄的军毯。冰天雪地里,张洁清从此落下了腰腿疼的病根儿。
新中国成立后,张洁清就一直住在北京那所位于市区却分外寂静的小院里。虽然是大小姐出身,又是领导人的夫人,但在张洁清身上,却没有一点高高在上的架子,凡是见过张洁清的人都会感受到她身上自然显现的律己、平和和善意。按规定,组织上两次准备给张洁清增加工资,而她却两次写报告,说明自己在彭真身边工作,对党和人民的贡献有限,要求组织上不必给她提级。于是,她的工资和相同情况的人相比,低了三四级。
在这点上,彭真夫妻俩心有默契。1988年,身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彭真为推进中国干部年轻化进程,坚决地辞去了一切职务,甚至连全国人大代表也不是。彭真半开玩笑半认真地称自己是“公民一个,共产党员一名”。而在更多的时间里,张洁清一直是“公民一个,共产党员一名”。在丈夫工作顺利的时候,她屈居身后,在丈夫受到挫折的时候,她坚定地支撑。
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北京爆发了,刚刚走上正轨的新中国法制事业被毁于一旦,而亲手创建了新中国法制基础的彭真也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受到批判,被停止了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的职务,同时被撤销了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和市长的职务,于1966年12月3日被正式监禁。半年后,一直作为彭真秘书的张洁清也被关进了秦城监狱,一关就是7年。从此,夫妻之间就中断了音信。他们正在北大上学的女儿被送到河南农场;大儿子被软禁在农场;二儿子被送到离边境仅200公里的地方插队劳动;小儿子被抓进北京市少年管教所。
“四人帮”一伙想从张洁清身上打开突破口,将彭真定为“反革命”,他们让她揭发彭真的“反革命罪行”。于是,张洁清就从“魏先生”说起,从晋察冀党校说起,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彭真勤勤恳恳为党工作说起,直至最后,“四人帮”一伙也没有从她这里捞到任何“口供”。
女儿傅彦记得,1972年,她接到通知可以去探监。而在这之前,她和哥哥弟弟对父母的情况一无所知,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妈妈,因为妈妈一直体弱多病,他们怕她熬不过来。可当他们在监狱里见到妈妈时,不禁为她的坚强而惊叹。那时的张洁清,头发虽然白了,但意志并没有消沉,脸上仍然带着平静、从容的微笑,只是眼睛里更多了几分坚定。她告诉孩子们,要相信他们的父亲,父亲没有罪,相信党一定会把事情查清楚。短暂的探监就要结束,当看到母亲往回走时,想到不知什么时候母女才能相见,傅彦忍不住大哭起来。已经走到门口的张洁清听到女儿的哭泣声,停下脚步回过头,用坚定的目光望着女儿。透过泪光,傅彦读懂了妈妈眼睛里的话语:“女儿,不许哭,坚强些。”傅彦止住哭泣擦干眼泪,她从妈妈的目光中得到了一种特别的力量。望着母亲离去的背影,傅彦突然觉得此时她才明白,母亲瘦弱的身躯里,原来有着这样钢打铁铸的傲骨和信念!
1978年12月28日,张洁清和彭真被通知举家返京。由于不知道前面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他们把破烂家具连破面缸都打包带了回来。飞机到北京一停稳,只见机下拥上来300多人,一位机场女服务员一声:“彭市长,我们盼了您多少年,您终于回来了。”引发了在场人哭声一片。
不久,中共中央发出文件,推倒一切强加在彭真头上的不实之词,彭真又重返政坛。出任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后,彭真工作十分繁忙。此时的张洁清,用她那纤弱的身体,全力支持彭真的工作。这使彭真深受感动,他不止一次地对家人说:“撒切尔是个女强人,我们共产党也有女强人,洁清就是一个。”
1992年9月,彭真的病情突然加重,曾几次出现病危。一天晚上,彭真突然感觉不行了,要跟大家告别。他先跟张洁清告别,他说:“咱们两人,我跟你很幸福。”这么短短的一句话,曾是彭真想留给妻子最后的“爱的宣言”。所幸后来经过精心治疗,彭真的身体又有所恢复。在床上躺了近1年半后,他又重新站起来,又重新走路了。
5年后,彭真再次病重。当死神威胁生命时,他以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坦荡胸怀对亲属和工作人员说:“我这一生没有遗憾,我们要愉快地告别。希望你们继续奋斗!”1997年4月26日,这是张洁清生命当中最为晦暗的一天。就在那一天,与她相伴几十年的人生伴侣彭真离开了人世间,离开了亲人们,离开了他热爱了一生的人民,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了终身的事业。彭真临终时,张洁清握着他的手,听到他断断续续地说“中国革命……马列主义……”泪眼模糊中,看到丈夫安详的面容,张洁清觉得心中猛然失去了一角。
在彭真的告别仪式上,张洁清率子孙敬献了花圈,花圈的缎带上写着:“我们永远和你在一起。”张洁清与亲属一起护送彭真的遗体到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最后为亲人送行。当看到人们拥上十里长街为彭真送行,两万多人在八宝山和彭真作最后告别的场景时,张洁清清晰地感到丈夫的英灵并未离去。如今,103岁的张洁清也驾鹤西去,作为战友,作为妻子,她终于在另一个世界与丈夫团聚了。
来源:《党史纵览》第八期
![]()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