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庚
抗日战争期间,牺牲在抗敌战场上的八路军级别最高的将领当数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而被俘后壮烈牺牲在日军刑场上的八路军职务最高的干部,则是八路军前线总后勤部政治部主任谢翰文。巧的是左权和谢翰文竟然是在同一天、同一个地方出事,只是一个阵亡,一个被俘。
一
谢翰文,字鸿锡,号汉文,1904年出生在湖南省耒阳一个小商人家庭。高小毕业后,谢翰文考入衡阳新民中学,1925年毕业后,即参加革命活动,成为耒阳县首批共青团员。五卅运动期间,谢翰文当选为湖南雪耻会耒阳分会副会长。192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耒阳北乡一带搞农运工作。1927年“马日事变”后,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下,谢翰文潜入衡(阳)耒(阳)边界桐子山区,秘密从事反蒋革命活动。
1928年1月,谢翰文赴常宁水口山矿区,与该矿党组织负责人宋乔生一起筹划并发动水口山铅锌矿工武装起义。接着参加湘南暴动,任耒阳县苏维埃政府特派员,负责领导桐子山地区的农民暴动。暴动后,谢翰文将农民革命武装,与水口山铅锌矿武装起义的工人队伍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独立第三团,自任团党代表。
1928年4月,谢翰文率部尾随朱德部上井冈山,被任命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独立营党代表。接着,他参加了攻打永新县城和龙源口等战斗。
1929年,谢翰文调任红五军第四纵队支队党代表,参加巩固、发展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30年6月,谢翰文任红三军团秘书长,曾在红军刊物《武库》第十四期发表《纪念红五月与我们在河西的任务》一文,严肃地批评了“左”倾盲动口号。7月,谢翰文率部参加攻克长沙城的战斗,8月,升任红三军团第五军第三师政治委员。
1931年5月,谢翰文在进攻建宁县城的战斗中,带领突击队冲锋陷阵,为大部队发起进攻打开通路,使此役大获全胜,歼灭守敌3个团。后因释放大批俘虏,他被扣上了“右倾”帽子,降职到师政治部做宣传工作。
1934年10月,谢翰文随中央红军战略大转移。在长征途中,负责宣传鼓动工作,经常编快板、顺口溜,鼓舞部队士气。
二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完成长征,抵达陕北苏区。11月,谢翰文调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后改为西北抗日红军大学)教务处长。
1937年1月22日,西北抗日红军大学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校址由保安迁至延安。谢翰文开始担任抗大第二期第十三学员队队长,事隔一年后就任抗大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后改为宣传部)。
这时,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国内青年学子和海外华侨青年纷纷投奔革命圣地延安,抗大学员日益增多,校政治部宣传工作相对加重。当时宣传部只有谢翰文一个部长,无一副职,工作量相当大。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谢翰文拼命抓紧理论学习,阅读大量书籍并做笔记。因此,他给学员讲课时,总能引经据典,一讲就是几个小时,深受学员欢迎。
此外,他特别抓了抗大的宣传喉舌——校刊《抗大》,除了及时刊登关于党中央重要方针政策的宣传文章外,他还发动、指导学员积极投稿,自己也挤出时间撰写文章,因而《抗大》内容丰富多样、生动活泼,很受干部、学员的欢迎。
除文化知识宣传外,抗大的文化娱乐活动也开展得丰富多彩。每逢星期天,谢翰文都要组织歌咏、讲故事、演唱、打球、游泳等文体比赛。每逢校部开大会,会前,总是他第一个走上台,双手打着节拍,领唱抗大校歌:“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
1939年初,抗大总校决定将6月1日定为抗大三周年校庆日,届时将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谢翰文认为这项活动意义非常重大,便向校党委提出举办抗大成绩展览会的建议,获得副校长罗瑞卿等领导人的极力支持。于是,除全面组织安排相关事项外,谢翰文还亲自征集跟抗大有关的文献和抗大历期学员在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一次,他独自去收取一位曾在抗大学习过的红军干部缴获的日军马刀。在归途中,因天黑,不小心失足滑下山沟,将腰摔伤,爬起来走不动,便寻找了一根树枝当拐棍,一步步挪回学校。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抗大成绩展览会如期开幕,共设立9个陈列室,展出3000多幅照片、数百件实物战利品。展览会盛况空前,毛泽东、朱德等中央和军委的领导人还亲赴抗大参观,并给予了高度赞扬。由于谢翰文在政治宣传工作中的突出表现,当年年底被评为抗大先进政治工作者。
频道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