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东
三、从“全面改革”“深化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74页。)无论是“全面改革”还是“深化改革”,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又会出现一些新矛盾、新问题。对此,习近平作了形象的比喻:“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01页。)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主要表现在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存在较大差距,社会矛盾日益增多;消极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反腐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在此背景下,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30多年前,改革面对的矛盾更带有深层次和系统性特征。正如习近平指出的,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7页。)
如何解决这一系列充满多面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问题?如何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除了深化改革,别无他途。“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69页。)应对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需要全面的系统的深化改革。正因如此,党的十八大在高度强调“改革”的同时(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改革”提及85次),第一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五个方面总体规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和新的要求。特别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参见《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4页。)
依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改革”一词出现136次,“全面深化改革”提及17次,可见“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主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全面的战略部署。首先,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其次,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再次,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七个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是与覆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五位一体”的建设相对应的,即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以及党的建设制度、国防与军队等方面的改革。具体内容涉及15个领域、330多个项目。为了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习近平亲自担任组长,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截止到2015年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共召开了19次会议,对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谋篇布局。
“全面深化改革”,中心在改革,关键在深化,重点在全面。
首先,“全面深化改革”,中心是改革。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历史已经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正如习近平强调的,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参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71页。)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更没有中国的明天。
其次,“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是深化。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中的矛盾只能通过改革的深化来解决。习近平强调,要“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人民日报》2015年2月28日。)这就需要全党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特别是要处理好“六个关系”,即处理好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参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50—52页。);强调在推进方法上要处理好政策“五大关系”,即把握好“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第54页。)
再次,“全面深化改革”,重点是全面。全面改革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而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习近平总书记在解释“全面深化改革”时指出,“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26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规定的全面改革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深化改革,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以及党的建设制度和国防与军队等方面的改革。
总之,“改革”内涵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互动中演进的。一方面,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是以“改革”概念变革为先导;另一方面,社会变革也必然引起“改革”概念本身的巨大变化。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体现了实践和概念演变的逻辑必然,同时也是与时俱进理念在概念总结上的体现。
〔作者张旭东,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教授,北京100091〕
![]()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