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 黨史頻道 >> 圖書連載 >> 開國紀事

《開國紀事》

  舒雲 著  
  人民日報出版社 2015年1月

內容簡介

  《開國紀事》是一本客觀記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諸多歷史事件及開國大典盛況的紀實作品。忠實再現了新中國誕生前后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瞬間,深情記錄了與開國相關的軼聞趣事,扣人心弦。書中以大量生動、真實的細節展現了開人民為新中國的誕生艱苦奮斗、忘我工作的感人場面,講述了人民解放軍進入北京城,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定都北京,選定國旗、國歌等諸多內情,再現了開國大典的盛況,還原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恢弘歷史場景。

作者簡介

  舒雲,安徽宿縣人。1969年參加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1972年應征入伍,曾在蘭州軍區空軍電話連﹔1974年開始發表作品。1987年進入北京軍區聶帥傳記組,1991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199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報告文學集《京城雷鋒孫茂芳》,長篇紀實文學《開國紀事》、《天安門下的握手》、《石破天驚》、《紅都紀事》、《大將羅瑞卿》、《百戰將星楊勇》、《界碑戀》、《啊女兵》、《中國1992——南國春早》、《金雞啼曉》、《從西柏坡到中南海》,中篇紀實文學《開國大典軼事》,中篇小說《巧克力色房子》等。

引子 

  毛澤東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然后輕輕按動了一個小小的電鈕,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在共和國首都的天空,同時軍樂奏起代國歌《義勇軍進行曲》。54門禮炮齊鳴28響。紫紅的宮牆,雪白的華表,漢白玉的金水橋欄杆和天安門廣場上的人們一起諦聽新中國的春雷。28年了,中國共產黨從血和火中沖殺了出來,多少優秀的戰士用他們的身軀鋪就了共和國的道路。沒有他們,哪有天安門廣場這歡聲雷動的海洋?望著昨天晚上政協會議臨時動議奠基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座處,毛澤東的眼睛潮濕了。

閱讀全部

第一章 擬攻北平 

  圍攻北平的各部隊都接到了作戰任務,誰包哪個城門,打進去又往哪裡發展,都有明確的規定。此刻,參戰部隊正在演習攻打城門。黃煒華(十縱參謀長)回憶:“各部隊都在選擇適當地形,構筑了與北平城牆相仿的城牆,或者利用縣城的城牆演練。”洪學智回憶:“由於北平城牆太高太厚,用人工送炸藥爆炸作用不大,我們准備用汽車送炸藥到城牆底下爆破。這就要先挖好外壕,從外壕通過護城河,才能把汽車連同一車炸藥弄到城牆根。步兵則練習攀登城牆。”

閱讀全部

第二章 北平入城式 

  為了擴大人民解放軍的影響,聶榮臻建議為慶祝平津戰役的偉大勝利,歡慶北平和平解放,再舉行一次盛大的入城式。這個計劃報到西柏坡,得到了黨中央的批准。1949年2月3日,人民解放軍以勝利之師的雄姿亮相在北平人民面前。北平的幾千鐵路工人從長辛店趕來,豐台的鐵路員工也來了,還把張燈結彩的火車頭開進火車站。北平汽車廠、機械廠等九個工廠的工人也來了。路旁人擠人的學生隊伍,打著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等橫標,一遍又一遍高唱《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團結就是力量》等歌曲。北平市民還是第一次聽到這些解放區歌曲,感到非常新鮮。

閱讀全部

第三章 接收中南海 

  全面的接管工作就已經在北平展開,葉劍英主要負責對舊政權機構的接管,因為中南海是傅作義的軍事機關,按分工是由東北野戰軍入城的部隊接收。周恩來要求打前站的同志先把中南海和北京飯店接收下來。這兩處地方都規劃好了,一處將作為政協會場,一處辟為政協代表的下榻之地。本來周恩來在交代四個年輕人任務時還沒有考慮好具體的接收地點,只是讓他們先期進城籌備新政協事宜,並且為黨中央和中央軍委遷入北平做好物質上的准備。

閱讀全部

第四章 北平經濟到了總崩潰邊緣 

  有這麼一句話,國民黨的失敗10%在軍事,90%在經濟。也就是說,中國共產黨人打敗了蔣介石,隻贏得了10%的勝利,還有90%的勝利沒有到手。中國資本家中也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共產黨軍事上100分,政治上80分,經濟上0分。美國國務院在1949年的白皮書和艾奇遜致杜魯門總統的信中預言:“中國共產黨人照樣解決不了中國人吃飯的問題,隻有求助於美國面粉。” 正是基於這種認識,美國寄希望於海上封鎖。1949年6月30日國民黨《中央日報》在《關閉匪區港口,斷絕航運、摧毀匪區經濟》的大字標題下,大肆鼓吹以上海為“封鎖的主要對象”。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不僅通過軍援支持蔣介石對中國大陸實行海上封鎖,還操縱聯合國機構,於1951年通過由16國參加的對華禁運決定。

閱讀全部

第五章 亙古未有的大掃除 

  北平和平解放后第一個明媚的春天是被日夜轟鳴的引擎聲帶來的。那時有個硬性規定:無論是公車私車,隻要是卡車,一律不許空車出城,出城必須捎上城裡的垃圾。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如果靠專業垃圾車,拉走北平如山的垃圾,五噸載重車需要12萬台次,不知要拉多少年。1949年3月,北平市政府成立清運委員會。葉劍英市長說:“清運(垃圾)工作,即為人民服務。人民政府除了使人民的生活有保障,並且有機會受到教育外,還要保障減少人民的死亡率。”

閱讀全部

第六章 北平市公安局 

  北平市公安局是由中央社會部訓練班,加上中央社會部機關的20名干部組成的。1947年底石家庄解放后,黨中央決定成立中央社會部訓練班,從西北局、華北局、華東局和晉綏分局抽調部分縣團級以上,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保衛干部,接受接管大城市的公安集訓,地點設在河北建屏縣中央社會部所在地東黃泥村對岸的西黃泥村。1948年9月17日開學,預定培訓兩年。解放戰爭的形勢發展很快,訓練班才開學不久,就面臨接管北平的任務。12月14日,解放軍兵臨北平城的那天,中央社會部召開出發接管北平的公安保衛干部動員大會,部長李克農親自主持並做動員報告,強調要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閱讀全部

第七章 警衛天安門 

  這是1950年國慶前幾天的事。是時,北平市公安局發現行動可疑的日本人山口隆一向日本東京某商社寄的一份郵件中,有一張畫得很潦草的天安門草圖,城牆下有一台類似消防壓水機的機器,噴出的水柱一直躍上天安門城樓,並且注明“水頭”要達到這個高度。表面上看,這只是一張消防設備性能的草圖。因為臨近國慶一周年,毛澤東和中央領導人要在天安門城樓上檢閱游行隊伍,而當時有關部門並沒有向任何單位聯系過天安門的消防問題。於是,這張圖引起了北京市公安局的警覺。

閱讀全部

第八章 “香山事件” 

  進城后的一天,華北軍區司令員聶榮臻正在吃飯,桌上是兩小碟青菜,一小碗米飯。周恩來趕來,急匆匆地說:“趕快調一支部隊去執行任務。”聶榮臻有些納悶,今天是怎麼回事?這位老戰友連門坎也來不及邁過,站在走廊台階上就喊起來了。要是往常見面,周恩來總少不了打趣幾句。他跟聶榮臻的友誼可以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留法勤工儉學的時候,以后,他們又一起策劃了八一南昌起義。在提著腦袋干革命的白區,他們並肩多年,是生死與共的好朋友。周恩來三言兩語說明了來龍去脈。聶榮臻也急了。尊重傅作義的意見,給他留下整整一個團的警衛保護他。這倒好,部分士兵到香山“勞動大學”示威去了。聶榮臻對站在台階下的作訓處長唐永健說:“你帶一個團去辦,動作要快!”

閱讀全部

第九章 政協代表匯集北平 

  1948年4月30日,《晉察冀日報》上登載了由毛澤東起草的五一口號。同時,由新華社向全國播發。口號的中心意思是“為著打倒蔣介石建立新中國而共同奮斗”。其中第五個口號是這樣的:“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並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5月4日,華僑領袖陳嘉庚代表新加坡120個華僑團體致電毛澤東,表示響應五一號召。與五一口號同時擬就的是為召開全國政治協商會議,毛澤東給李濟深、沈鈞儒的一封電報。這封電報是毛澤東在城南庄擬就的,由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用電話傳給西柏坡的周恩來,然后,由周恩來責成機要電台將這封長長的電文拍送東北潘漢年處,請潘漢年面交李濟深和沈鈞儒。

閱讀全部

第十章 天壇游 

  1949年9月1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開幕前兩天,北京第一屆體育運動會在天壇舉行,毛澤東邀請傅作義、程潛、張元濟、陳明仁、李明揚,以及陳毅、劉伯承、粟裕等一起去天壇游覽。剛進北平那段時間,每逢會議休息,毛澤東就提議去天壇散步。他每次去,總要叫上一位或幾位民主人士。那一次,毛澤東和傅作義往祈年殿走,向導介紹這座鎦金寶頂三層屋檐的圓形建筑,已經500年了,而如此大殿僅靠28根木頭柱子頂著。“是嗎?”毛澤東說,“28根木頭柱子……”或許他想起了中國共產黨28年的歷史。毛澤東沒再說話,走進祈年殿。

閱讀全部

最新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