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 黨史頻道 >> 圖書連載 >> 致我深愛的中國——烈士遺書的故事

 

致我深愛的中國—烈士遺書的故事

常浩如 聶紅琴 編寫
中國方正出版社 2019年出版

內容簡介

       本書以歷史遺書為主題,共收錄了35個革命烈士的故事。時間涵蓋了從中國共產黨創建時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收件人多是父母、妻子。這些遺書大多寫於黑暗潮濕的牢房和走向刑場英勇就義的前夕,也有的寫於同敵人作戰的戰場上或被捕的押解途中,遺書的傳出及流轉又有不同的途徑和血淚故事。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們毫無例外地表達了自己為信仰而奮斗、為未來美好中國而犧牲的強烈願望。

作者簡介

       常浩如     曾就職於江蘇省委黨史辦公室,現任中國新四軍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從事黨史研究工作30余年,出版專著、合著《抗日戰爭全景錄.江蘇卷》《陳丕顯在蘇南》《江蘇抗日戰爭史》《百年滄桑》等多部。參與主創《瞿秋白》《雨花台》《人民的勝利》等大型文獻紀錄片20余部。            聶紅琴      現就職於江蘇省委黨史辦公室,發表《清代前期戶籍制度研究》《建國以來我國農村基層政權的構建及思考》《纖筆一枝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抗戰時期黨的文化隊伍建設》等20余篇學術性和紀實性文章。

朱杏南寫給家人的遺書:為革命犧牲在所不惜 

       朱杏南家曾是江蘇省江陰夏港鎮第一巨富,分在他名下的田產有200多畝。他還與別人合資開設了同豐泰酒坊,經營良好,加之田產租賃收入,資金充裕,生活很是富足。富裕的生活沒有迷失朱杏南內心的追求,他沒有因為自己的有產者身份而鄙視鎮上窮人,而是對他們充滿了同情和理解。他常常對家人說:不要去催逼繳不起租的佃戶。而當有人向他借貸時,他往往會竭力相助。 1919年,五四運動的風潮傳播到夏港這個江南小鎮時,朱杏南滿腔熱情地投入到聲援活動中。1921年,他與本鎮旅外青年組織“夏港同志會”,啟發民智,普及教育,先后創辦了閱覽室、暑假補習學校、俱樂部。其后,朱杏南還增辦小學,捐資建校舍,窮苦人家孩子免費入學。此時,他試圖以教育救國來改造舊時的中國。

閱讀全部

張熾寫給妻子的信:我們的成功之日 就是我們的幸福到來之日 

       張熾出生於雲南省路南縣堡子村一個藥商家庭。幼時受父母熏陶,養成正義、不畏強暴的性格。五四運動爆發后,正在雲南省立一中學習的張熾積極投入到愛國救亡運動中,參與組織雲南學生愛國會。1923年春,他辭別父母、妻子和年幼的女兒,北上投考大學,尋求報國之路。1924年考入北京民國大學政治經濟系。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5年上海發生五卅慘案,張熾積極參加支援上海同胞的各種活動,於7月18日在《京報》倡議:將報考新生的報名費除必用外全數匯滬,救濟罷工同胞。1925年6月,張熾被中共北方區委派到大連巡視工作,兩周后返京。1926年,張熾再次接受中共北方區委的派遣,於5月25日抵大連,以特派員的身份幫助大連開展黨的工作,擔任宣傳委員。他領導了聞名全國的日商滿洲福島紡織株式會社工人罷工,並取得了勝利。這次罷工運動后,張熾遭到日本警視廳特務的跟蹤監視。8月,張熾被派往廣州,在國民革命軍第三軍政治部工作,在政治訓練班擔任教官。1927年春,張熾被組織派遣隨王德山到昆明,組建中共雲南特別委員會,負責宣傳工作,並主編《日光》周刊。其間以雲南省立一中教員的身份從事革命工作。

閱讀全部

冷少農致母親書:把我的孝移去 孝順大多數痛苦的人類 

        冷少農,原名冷肇隆,貴州省瓮安縣人。1917年,考入貴州法政專科學校,畢業后先后在民意日報社、貴州籌餉局工作。1925年,懷抱著滿腔救國濟民的理想,冷少農辭別母親、妻子和不滿半歲的兒子,離開家鄉貴州瓮安,憑借著本科文憑,進入了黃埔軍校,此后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到黃埔軍校后,他被分配到政治部周恩來辦公室工作,后來還跟隨周恩來參加了國民革命軍北伐。在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的工作被迫轉入地下,冷少農也隱蔽了自己的共產黨員身份,奉周恩來指示潛入南京,開始了一段鮮為人知的諜報員歷程。1930年,先后打入南京國民政府訓練總監部、軍政部任秘書。冷少農受周恩來的委托,協助多次遭破壞的南京市委恢復黨組織,並與王若飛等人領導南京地區的“兵運”“工運”“學運”。在此期間,他還秘密發展了多位國民黨軍官入黨。

閱讀全部

胡秉鐸寫給父親的遺書:為布爾什維克而死 雖死猶生 

        胡秉鐸出生於貴州省榕江縣古州鎮。1919年考入貴州省立政法專門學校,求學期間,受到五四運動和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胡秉鐸立下濟世拯民的志向。1923年考入北京朝陽大學。入學后,他大量閱讀進步書籍,初步接受了馬克思主義。1924年8月,考取黃埔軍校第二期步兵科,年底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貴州青年》編輯、《青年軍人》周刊總編輯、“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負責人,1925年兩次參加東征,后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部機要秘書。1926年7月,參加北伐,先后任東路軍總指揮部第一科上校科長、第一師政治部主任。

閱讀全部

陳覺趙雲霄遺書:為了救助全中國人民的父母和妻兒犧牲自己 

        陳覺原名陳炳祥,出生於湖南省醴陵,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趙雲霄又名趙鳳培,出生於河北阜平,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兩人作為第一批先進的中國青年,於1925年冬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在學習期間結為夫妻。1927年9月,正當全國籠罩在白色恐怖之時,陳覺與趙雲霄學成回國。11月,兩人受黨組織委派回到家鄉湖南醴陵,發動醴陵年關暴動,帶領農民開展武裝斗爭。不久他們被調回中共湖南省委機關,組建湘南特委。1928年夏,陳覺出任中共湖南省委特派員。兩人就此分開,而再相見時,卻是在長沙的監獄裡。

閱讀全部

陳毅安寫給妻子的遺書:無字的家信 

        陳毅安,湖南省湘陰縣人,出生於一個鄉村教師家庭。1922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四期,10月軍校畢業后,他被分配到國民革命軍第三軍教導師三團三營七連任黨代表。1928年年初,他隨部參加攻打遂川、寧岡戰斗之后,被任命為工農革命軍第一團副團長兼第一營營長。5月任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不久改稱紅四軍)第十一師第三十一團副團長兼第一營營長。先后率部參加高隴、永新、龍源口等戰斗。8月,受命率一營駐守井岡山根據地,取得了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12月在永新煙江與敵作戰時,小腿中彈負傷,帶著傷殘堅持了3個多月的艱苦轉戰,並先后任紅五軍副參謀長、參謀長等職。1930年6月任紅三軍團第八軍第一縱隊司令員,長沙戰役中任前敵總指揮。

閱讀全部

袁國平致侄兒書:以殉道者的精神 為革命服務 

        袁國平(1906—1941),原名袁裕,字醉涵,湖南省邵東縣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四期畢業后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起義失敗后赴上海,后進入中央蘇區,參加了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和長征。全民族抗戰爆發后,任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后改為東南局)委員、新四軍政治部主任,參與領導新四軍向皖中、皖東、蘇南、蘇中敵后進軍,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協助葉挺、項英進行建軍和統戰工作。1941年1月15日,在皖南事變中犧牲,時年35歲。

閱讀全部

黃叔雷寫給妻子的遺書:我的人生觀已確定 

        黃叔雷,又名黃震,1907年出生於江蘇常熟東鄉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其父黃謙齋是前清翰林,在當地名聲頗大。黃叔雷曾就讀於金陵大學,回鄉后做航運生意。1937年,日軍侵佔常熟后,把他的輪船搶走了。於是,黃叔雷在愛國熱情的驅使下毅然放棄優越的生活,加入了當地抗日先驅任天石領導的“民抗”隊伍。日偽“清鄉”之后,黃叔雷隨軍撤進淮南地區,后任望江行署秘書。不久,黨派黃叔雷到啟東,任啟東縣司法科科長。1938年參加革命,在新四軍六師工作。皖南事變后任安徽省望江行署秘書、無為縣縣長,江蘇啟東縣司法科科長、啟海(啟東、海門)新兵團參謀長。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調中共華中分局十地委社會部工作。

閱讀全部

駱何民寫給妻子的遺書:不要和我所恨的人妥協 

        駱何民,原名駱家騮,又名駱仲達,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人。小學畢業后進省立第八中學求學。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當時中國大革命正處在低潮,13歲的駱何民被黨組織指派建立揚州共青團特別支部,負責兒童團各項工作。第一次在家鄉因參加反帝、反封建斗爭而被捕時,他還是個不滿16歲的中學生。1930年駱何民加入中國共產黨。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他帶領進步青年開展抗日宣傳活動,冒著槍林彈雨赴前線慰問抗日將士。1932年,任共青團上海滬西區委宣傳部部長、組織部部長,1938年后先后在《國民日報》《開明日報》《文萃》周刊工作。

閱讀全部

何功偉的三封訣別信:縱刀鋸斧鉞加諸項頸 此志不可移 

        何功偉出身於書香人家,父親是咸寧有名的紳士,辦過小學,當過中學校長、民眾教育館館長,還會行醫。1930年夏,何功偉考入湖北省立第二中學。1933年7月,考入湖北省立武昌高級中學。他與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練球、學習、討論時事政治,共同進步。這一時期,何功偉開始閱讀馬列著作,受到中國共產黨的一些影響,產生了對共產黨的向往,認定了中國共產黨代表著正義。1936年何功偉加入中國共產黨。6月,兩廣軍閥以抗日為名,聯合反對蔣介石。何功偉召開省高學生大會,發表了反對內戰的演說,宣傳“團結抗日,一致對外”的主張,發起並成立了“省高反內戰救國會”。

閱讀全部

最新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