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堅持和平發展,促進世界和諧

十六大以來 和平發展道路的新進展

徐 珊

2012年11月11日14:1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抓住機遇,積極推動建立新的世界經濟治理機制,創建新的多邊合作平台

2008年,一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使發達國家經濟遭受重創。世界經濟版圖發生了歷史性變化。金融危機給快速發展的中國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機遇,中國被推到了國際社會討論和處理重大問題的前台。中國的領導人敏銳地注意到了形勢變化深刻底蘊,努力在共同應對金融危機的過程中,抓住機遇推動世界經濟治理機制朝著有利於我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方向發展。

隨著金融危機的加深和一大批新興發展中國家的群體性崛起,被稱為“富國俱樂部”的八國集團對世界的影響明顯減弱,無法繼續承擔主導國際事務的角色。這一點在金融危機中顯露得更加清楚。由世界主要新興經濟體和主要發達經濟體共同組成的二十國集團開始肩負起協調世界各國共同應對金融危機的重任。

事態的發展表明,積極參與二十國集團峰會活動並推動其機制化,符合我國日益拓展的發展利益,符合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客觀趨勢,有利於提升我國在重大國際經濟問題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也有利於反映廣大發展中國家利益,中國必須抓住機遇有所作為。

2008年,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華盛頓峰會上,中國順應時勢開始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胡錦濤發表了題為《通力合作,共度時艱》的重要講話指出,“為了有效應對這場金融危機,世界各國應該增強信心、加強協調、密切合作”。這種主張最終成了這次峰會的基調。2009年4月在英國倫敦舉行的第二次峰會上,中國給正陷入衰退的“寒冬”的世界經濟帶去了信心。胡錦濤說:“隻要我們堅定信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渡過難關,實現我們共同確定的目標。”2009年的匹茲堡峰會上,中國推動二十國集團峰會機制更加關注世界的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問題,繼續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從華盛頓、倫敦、匹茲堡、多倫多到首爾、戛納,再到洛斯卡沃斯,在二十國集團從危機應對到長效治理機制的轉型過程中,中國領導人無疑都發揮了積極的建設性作用,使峰會向著推動實現共同發展這一世界經濟持久增長的根本目標不斷進步。

二十國集團峰會機制在金融危機期間及之后發揮的重要作用,有力推動著傳統世界經濟治理機制發生了與全球化趨勢相適應,反映廣大發展中國家呼聲的深刻變革。

在積極推動這種變革的同時,中國也積極參與推動創建新的國際合作平台。在這種新平台中,最引人矚目的是所謂“金磚國家”。近年來快速發展的新興市場國家國土面積佔世界領土面積近百分之三十,人口佔世界的百分之四十二,集中體現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正在世界經濟治理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影響。

“金磚國家”對許多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有相同或相似的看法,加強對話和合作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符合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

2009年6月16日,“金磚四國”領導人在葉卡捷琳堡首次舉行正式會晤。胡錦濤指出,在當前形勢下,四國既面臨新的發展機遇,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應該把握歷史機遇,加強團結合作,共同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整體利益。金磚四國作為新的國際多邊合作平台,在交往中應遵循增強政治互信、深化經濟合作、推進人文交流、提倡經驗互鑒的重要原則。

2010年4月,“金磚四國”領導人第二次會晤在巴西利亞舉行,胡錦濤再一次發出促合作、倡開放、謀共贏的呼聲,希望進一步從戰略高度明確四國合作方向,以互信為基石,以務實合作為抓手,以機制建設為保障,以互利共贏為目標,以開放透明為前提,推動四國合作進程,得到了各方的共鳴和支持。2010年12月,中國作為“金磚國家”合作機制輪值主席國,與俄羅斯、印度、巴西一致商定,吸收南非作為正式成員加入“金磚國家”合作機制,“金磚四國”變成“金磚五國”,並更名為“金磚國家”。

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建立以來,通過成員國協調立場與採取共同行動,成為世界經濟治理機制變革的重要推動力量,在推動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和各成員國實現自身發展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金磚國家富有成效的合作,不但維護了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也給成員國自身帶來了重要的發展機遇,充分顯示了這一機制的旺盛生命力。

政治體制、發展方式、宗教信仰、文化傳統不盡相同的國家,能通過“用同一個聲音說話”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發言權,這充分証明了不同社會制度可以相互包容,不同發展模式可以相互合作,不同歷史文明可以相互借鑒,不同文化傳統可以相互交流,順應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體現了合作共贏的時代特點。

在這樣的重要歷史時期,以中國為代表的一批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積極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在國際關系中倡導民主和睦,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尋求合作共贏,在團結中促合作、合作中謀發展,不僅改變著三十多億人口的生活面貌,而且日益成為促進南南合作、南北合作的重要力量。

中國以獨到的方式聯合其他力量,為創造全球經濟合作的新模式、建立新興經濟體合作、對話及訴求表達的多邊合作新舞台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十年來,中國的外交實踐不斷取得新的成果,中國的外交理念也在不斷創新。亞丁灣、索馬裡海域武裝護航,利比亞大規模撤僑,彰顯了中國在新的形勢下以人為本,堅定維護國家民族利益的理念﹔三百多所海外孔子學院的建立,體現了中國在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鋒面前注重人文外交的新趨向……

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大國,作為世界上唯一文明從未中斷的民族,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在贏得尊重的同時也更好地發展著自己。

站在中華民族復興征程新的歷史起點上,一個和平、民主、文明、進步的中國,正在不斷豐富和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外交理論,探索著人類歷史文明進步的嶄新道路。在和平發展道路上,中國走得愈加沉穩、愈發自信!

(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五編研部徐珊)

上一頁
(責編:孫琳、王新玲)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