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珊
2012年11月11日14:1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隨著二十一世紀的到來,中國與世界的關系開始發生歷史性的變化,統籌內政外交的任務更加繁重。而此時的世界也進入了大變革大調整之中。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十六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審時度勢,因勢利導,巧妙運籌,外交理論工作不斷取得新的進展,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贏得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也為世界的和平、繁榮與和諧作出了重要貢獻。
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國給世界以信心和承諾
和平發展是我國一貫的對外戰略,也是時代的要求。隨著中國國力的日益強大利益的不斷拓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處理好中國與世界的關系,面臨著新的挑戰。
在全球化加速發展的條件下,中國的發展備受全球矚目。眾多的歷史事實顯示:一個大國的崛起必然會對原有世界格局帶來重大影響。近代史上一些國家崛起的背后無一例外地伴隨著沖突、擴張。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綜合國力的迅速提升,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的作用日趨明顯,國際社會隨之出現了形形色色的“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人們注視中國的目光變得復雜:中國將會通過何種道路走向民族復興?又將在二十一世紀的國際事務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對這些問題必須作出有力的回答,中國才能贏得世界的理解、信任和尊重。
2003年12月26日,在紀念毛澤東誕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談會上,胡錦濤明確提出中國要堅持走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四個月以后,在博鰲亞洲論壇2004年年會開幕式上,胡錦濤再次向世界宣示:中國將堅持和平發展的道路。這是中國對世界的響亮回答。
此后,在不同的場合,胡錦濤對中國所走的和平發展道路是一條什麼樣的發展道路,中國為什麼要走這樣的發展道路,中國將怎樣堅持這樣一條發展道路等問題反復作出了闡釋。
2005年10月15日,胡錦濤在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開幕式上指出:“中國將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努力實現和平的發展、開放的發展、合作的發展。和平的發展,就是通過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通過自己的發展來促進世界和平。開放的發展,就是中國將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實現發展,同時堅持對外開放戰略,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不斷優化投資環境、開放市場,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合作的發展,就是中國將同世界各國廣泛開展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制定和實施國際經貿規則,共同解決合作中出現的分歧和問題,努力實現互利共贏。”
和平的發展、開放的發展、合作的發展,三個概念使人們對於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內涵有了清晰的了解。
2006年4月訪美期間,胡錦濤在美國友好團體舉行的晚宴上發表講話,全面闡述了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歷史必然性,強調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基於中國國情的必然選擇,是基於中國歷史文化傳統的必然選擇,是中國社會制度和主流價值觀的必然選擇,更是基於當今世界發展潮流的必然選擇。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最緊迫、最現實的任務是集中精力發展經濟,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中國最需要和平的國際環境。近代以來曾飽受侵略之苦的中國人民最能體會和平之可貴,走和平發展道路符合中華文化幾千年發展形成的民族精神,也符合當代中國人民熱愛和平、珍惜和平的崇高追求。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日益加深,隻有創造和平環境,各國才能具備發展的前提條件,隻有加強交流,擴大合作,各國才能實現共同發展。中國人民深刻認識到,隻有通過和平方式實現的發展才是持久、牢靠的發展,也才是既有利於中國人民也有利於世界各國人民的發展。充滿誠意的講話,讓人們看到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人民內心的真實願望和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邏輯。
和平發展與科學發展有著內在的必然聯系。我們要實現科學發展,需要一個和平的外部環境,要求進一步加強對外交流和合作,要求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共同解決全球治理問題。
也是這次訪美期間,胡錦濤在耶魯大學的演講中向人們介紹了中國根據本國國情和時代要求提出的新的發展理念——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讓人們看到了中國致力於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設想和努力。
科學發展觀是對世界負責的發展觀,它的提出和有效實踐向世界証明,中國可以走一條與歷史上其他大國崛起不同的新路。中國政府一再強調要走和平發展道路,絕不僅僅是一種願望和姿態,也不是空洞的外交宣言,而是以內容豐富、觀念清晰的國內發展戰略為理論和實踐基礎的。
科學發展,和平發展,是中國的鄭重選擇,是中國向世界的庄嚴承諾。這條人類文明進步的全新道路,給世界帶來了信心,也讓中國收獲了世界的理解和尊重。
下一頁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