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1日22:5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二、在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中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進入2003年,承接新世紀以來的態勢,我國經濟發展勢頭良好。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曾對第二季度的經濟造成一定的沖擊,但很快就走出低谷。非典一結束,我國經濟開始出現過熱苗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煤電油運日趨緊張……到第四季度,GDP比2002年同期增長超過11%,創1997年以來的新高。
面對一個時期紛繁復雜的經濟形勢,黨中央果斷作出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一系列決策部署。2003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於暫停審批各類開發區的緊急通知》﹔9月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率。2004年1月,國家發改委等先后發布了關於制止鋼鐵、電解鋁等行業盲目投資的若干意見﹔“兩會”后,緊緊把住信貸和土地兩個閘門,加大調控力度。4月,國務院嚴肅查處了江蘇鐵本鋼鐵有限公司違規建設鋼鐵項目﹔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果斷結束實行了七年之久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帶有擴張性的穩健的貨幣政策。2005年3月起,國務院陸續出台了有關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措施。2006年成為連續推出收緊性貨幣政策最頻繁的一年……
促進經濟增長是宏觀調控的首要目標。根據需要和可能,保持一個適宜的增長速度是至關重要的。經濟增長速度低了不行,過高也不行。速度低了,經濟增長潛力不能充分發揮出來,經濟社會生活中的許多矛盾難以解決﹔速度過高,勢必造成經濟關系緊張,重大比例失調,導致經濟大起大落。各國的經驗証明,經濟發展每次出現大的波動,都要花費較長時間才能調整過來,不僅錯過了寶貴的機遇,也往往會造成巨大的損失。從這個意義上講,如何通過宏觀調控,在一個較長時期內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態勢,是對執政者執政能力和水平的重大考驗。
連續幾年的宏觀調控實踐表明,我們經受住了這樣的考驗。從2003-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6%,年度間的波幅很小,僅為0.1至0.9個百分點,平均為0.48個百分點,成為改革開放以來增長速度快、持續時間長、平穩程度高的最好時期之一。既有效抑制了經濟運行中出現的不穩定不健康因素,又保持了經濟較快增長的好勢頭,有效防止了“苗頭性問題演變成趨勢性問題、局部性問題演變成全局性問題”,這在新中國經濟史上也是第一次,意義十分重大。充分証明中央採取的宏觀調控政策措施是及時的、正確的、有效的,也表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把握程度在進一步提高,駕馭經濟發展大局的本領在進一步增強。
當然,促進經濟增長,不僅是增加數量,而且要優化結構和提高質量、效益,還必須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這就要著力解決經濟發展中的一些長期積累、制約全局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對於這些矛盾和問題,在200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用“四個刻不容緩”來集中概括,即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刻不容緩,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刻不容緩,推進協調發展刻不容緩,加快完善體制機制刻不容緩。這些問題既是經濟運行中重復出現盲目投資和較大波動的根本性原因,也是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障礙,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已經刻不容緩。
應該說,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針對這些矛盾和問題,黨中央已經提出了相應的要求,採取了一系列措施。200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明確提出,要切實把工作重點轉到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上來。2004年的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要求“徹底改變以犧牲環境、破壞資源為代價的粗放型增長方式”。繼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要求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后,2004年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構想。200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以促進農民增收為主題,“三農”問題自此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歷年關注的重點之一。按照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深化農村稅費改革、推進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推動增值稅轉型試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