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西北野戰軍與“馬家軍”的血腥較量(上)

○楊 飛   楊 劍(陝西)
2012年11月12日21:2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黨史縱覽》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中國的西北地區疆域遼闊,包括今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廣大地區,轄內多峰險林密的山區,地勢險峻,戰略地位極其重要。正因為如此,自1935年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陝北,中國共產黨把制定戰略決策、領導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大本營放在西北后,國共兩黨便在西北地區展開了殊死較量。其中,彭德懷率領的西北野戰軍與以馬步芳、馬鴻逵、馬鴻賓為首的“馬家軍”之間的鏖戰,尤為引人矚目。

“馬家軍”原為家族武裝勢力,它興起於民國時期,活躍於中國西北的甘肅、寧夏、青海等地區,由於其首領皆是回族馬姓,便被稱為“馬家軍”。“馬家軍”以“甘、河、回、馬”(即甘肅人、河州人、回族、馬姓)這四條為用人標准,核心權力採取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封建繼承方式,經數年的發展,逐漸成為當時能左右西北局勢的軍閥武裝,其軍事實力足以同蔣介石國民政府在西北的中央軍相抗衡。

至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經過不斷地兼並和蠶食,馬步芳、馬鴻逵、馬鴻賓3個軍閥集團實力逐漸強盛,人稱“西北三馬”。馬家軍首領尤其是青寧“二馬”(即“青海王”馬步芳、“寧夏王”馬鴻逵),崇尚武力,嗜血好殺,對當地人民實行殘酷的封建統治,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軍等進步力量更是極端仇視。

抗戰結束后,國民黨當局撕毀停戰協定和政協協議,挑起全面內戰,身處西北的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將我軍在西北戰場上的勝負,視為決定全國解放戰爭進程快慢的一個重要因素。

鑒於此,在解放戰爭初期,中央軍委便發布命令,由一縱和新編四旅、教導旅、警一旅、警三旅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彭德懷任司令員,統一領導陝甘寧邊區人民軍隊對敵作戰。中共中央基於當時西北戰場的特殊形勢,還多次召開軍事會議,研究西北戰場的軍事策略。毛澤東同彭德懷也進行了多次會談。在會談中,彭德懷一針見血地說道:“西北的問題,我看主要對手是胡宗南和‘二馬’(指馬步芳、馬鴻逵),而胡和馬又有區別。”毛澤東贊成彭的意見,他指出:“這也是陝甘寧邊區的主要威脅。胡有野心,此人的后台是蔣介石﹔馬有野性,是地頭蛇,帶點民族色彩,有很大的欺騙性。”另外,馬家軍多為騎兵,我軍戰士又相對缺乏對騎兵的作戰經驗,因此,在彭德懷看來,能否戰勝並殲滅“馬家軍”,便成為我軍能否取得西北戰場勝利的重要因素。

從1947年3月開始,國民黨軍隊在全面進攻接連受挫的情況下,轉而對解放區施行重點進攻,在晉冀魯豫、晉察冀、東北等戰場上轉取守勢,集中兵力企圖首先消滅陝北、山東兩解放區的人民軍隊,再將主力轉用於其他戰場。在陝北,包括“馬家軍”在內的國民黨軍隊共約25萬余人,在胡宗南率領下,向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所在地延安發動了突然襲擊。彭德懷率領下的西北野戰軍與“馬家軍”鏖戰的序幕就此拉開。

當時,圍攻延安的國民黨軍隊中有胡宗南的20個旅17萬多人,馬步芳、馬鴻逵、馬鴻賓的12個旅近7萬人,鄧寶珊的2個旅1.2萬多人。這些軍隊屬於不同的派系,之間互有矛盾,雖然其進攻延安的目標是一致的,但心態卻各有不同:胡宗南是蔣介石在西北重點培養的一顆棋子,是蔣的心腹愛將,其部是國民黨中央嫡系軍隊,在人員補給、物資供應方面都享有很多特權,對進攻延安當然最積極﹔馬步芳、馬鴻逵反共、攻擊延安是積極的,然其“馬家軍”雖凶悍善戰,盤踞一方數十年,但終究不是蔣介石的嫡系,且當時又受制於胡宗南,與胡心有芥蒂﹔馬鴻賓與嗜殺成性的馬步芳、馬鴻逵有所不同,且實力又遜於青寧“二馬”,對進攻延安不甚積極﹔而鄧寶珊則與中共關系甚密,且因其長期受蔣介石排擠,對進攻延安更是敷衍了事。因此,真正威脅延安的,隻有胡宗南和青寧“二馬”。

從我軍角度來說,當時我軍在西北地區的野戰部隊兵力滿打滿算隻有7個旅,16178人,算上地方部隊和后勤部隊也不過兩萬余人,再加上武器裝備差、彈藥奇缺、后勤補給困難等因素,敵我力量極其懸殊。

(責編:孫琳、董宇)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