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20世紀三四十年代 中國共產黨“階級”概念的演變

■栗 榮  郭若平
2012年11月17日08:3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二、“階級”概念在中國共產黨理論中的分析功能

“階級意識”的介入,實際上就是“階級”概念內涵的擴大,這種“擴大”反映在中國共產黨的理論中,就是“階級”這個概念被引入思想意識領域,成為思想斗爭的理論武器。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共之所以需要對“階級”概念進行意義擴展,一方面是理論上“階級”概念本身的詮釋性發展,另一方面也是與黨在大革命失敗后,轉而強調黨內斗爭、提高“無產階級意識”以及清除“非無產階級意識”的做法分不開的。在這個時期中共的思想觀念中,黨的“布爾什維克化”的程度、“無產階級意識”的強弱,被看成是關系黨的戰斗力的關鍵因素,因此,思想層面上的“階級”問題,就成了中共理論中最受關注的問題。

文獻顯示,中共六大以后,“階級”才真正被比較完整地表述成“階級意識”的含義。1929年,《中央關於黨內宣傳派別問題決議案》中指出:“自六次全國大會號召全黨肅清小資產階級意氣之爭和國民黨的工作方法以來,黨內非無產階級意識如鬧個人問題,經濟問題,及以私人感情關系為出發觀察一切工作等等,並還沒能開始減少。”(《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5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0年版,第13頁。)把黨內的這些問題歸為“非無產階級意識”問題,意味著中共對“階級意識”的范圍開始泛化。此處涉及了一個問題,即按照當時中共的“階級”觀點,認為生產資料的佔有與否以及佔有多少是決定“階級”的關鍵因素,那麼,把“經濟問題”納入“階級”概念之中的確無可厚非,但《決議案》把“鬧個人問題、以私人感情關系為出發觀察一切工作”也劃入了“非無產階級意識”之內,這是否意味著“階級”問題在思想層面上開始凸顯,並且引發了中共對黨內思想斗爭的關注呢?結論是肯定的,可以從這個時期對“非無產階級意識”問題的分析中看出。

1929年12月古田會議決議案中,對“非無產階級意識”所作的定性與范圍,已將“階級意識”問題看成是黨內思想斗爭的焦點,例如對“小資產階級意識”的批判就是這樣。決議案認為:“極端民主化的來源,在於小資產階級(小農生產及城市小資本)的自由散漫性,這種自由散漫性帶到黨內就成了政治上的組織上的極端民主化思想。”並且,黨內存在的“非組織意識”,“完全是小資產階級個人主義意識的表現”。(《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5冊,第803、805頁。)1931年,中央蘇區第一次黨代表大會通過的《黨的建設問題決議案》,在涉及加強黨的教育訓練工作時提出“要注意思想斗爭”,具體地說就是“要打擊狹隘的經驗論與各種非無產階級意識的發展,防止忽視政治和理論教育的傾向”。(《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7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75頁。)1933年1月,《蘇區中央局關於鞏固黨的組織與領導的決議》中要求各級地方黨部、紅軍中黨務委員會對黨員成分進行一次審查,“除開經過長期革命斗爭,思想意識和行動與生活上完全無產階級化,而工作表現積極努力的知識分子外,一切階級異己分子,必須堅決洗出黨外”(《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9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5頁。)。在這裡,“階級意識”顯然泛化為“思想意識”,這就使“階級”概念的運用,超出了這個概念本身的范圍。在某種意義上說,“階級”概念的超越性運用,是中共黨內產生“左”傾錯誤的思想根源之一。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強調思想意識上的“完全無產階級化”,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分不開的。首先,1927年資產階級背叛革命,使得中共對於黨員成分的純潔與否異常警惕﹔其次,當時中共正處於國民黨“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策略並且准備“圍剿”中央蘇區的戰爭背景之下,不得不強化黨的“階級意志”,以應對即將發生的困難。況且,黨內自身還存在很多問題,如在執行黨的決議時反映出“農村中落后的散漫性與和平保守的意識”等等。因而,中共就將這些問題歸結為“黨內無產階級基礎薄弱”。(《蘇區中央局關於鞏固黨的組織與領導的決議》,《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9冊,第12、13頁。)1933年3月,《中央宣傳部關於反對叛徒斗爭的提綱》特別強調,由於中國的落后,革命中將會出現更多叛徒和變節,“而變節中的大多數正是那些混在我們隊伍中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由於革命高潮的到來,他們可能會被“拉進工人運動”中去,但是,他們是帶著“動搖猶疑的小資產階級的意識”(《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9冊,第121頁。)參加革命的,因而缺乏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 在此,中共明確提出對“小資產階級意識”的批判,將其看成是非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這些史實,顯示出中共看待“非無產階級意識”的兩個特點:首先,“非無產階級意識”不僅僅出現在黨內,而且在革命階級隊伍中也同樣存在,並且很容易被敵人利用,因此,與“非無產階級意識”的斗爭范圍是很廣的。其次,對於“非無產階級意識”的批判,主要是針對“小資產階級意識”,尤其強調要注意防范“小資產階級意識”對無產階級“階級意識”的侵蝕。這就為后來延安時期批判“小資產階級意識”埋下了伏筆。

雖然,每個階級的思想是代表著這個階級的共同意識的,但是,糾正或者肅清某個階級的思想並不意味著與這個階級的徹底決裂。也就是說,中國共產黨極力強調糾正“非無產階級思想”,在特定歷史條件下並非與資產階級以及小資產階級的關系完全破裂,而是要根據具體的革命實際作出不同的判斷和制定相應的策略。

(責編:孫琳、程宏毅)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