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活躍中國經濟的關鍵"——建國初期城鄉物資交流相關文獻解讀

■王為衡
2012年11月26日09:0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三、“中國人民才真正找到了公仆”——發展城鄉物資交流的成效及意義

正是因為全國把發展城鄉物資交流作為一件大事來抓,新中國的經濟形勢很快就實現了好轉,有人說,大城市中的“霓虹燈都亮了”。1950年12月,陳雲在政務院第62次政務會議上,將經濟好轉的主要原因歸結為:“除調整工商業外,是由於貿易公司收買農民的糧食、棉花、出口物資和土產,以百分之九十的農業和手工業經濟,帶動了百分之十的工業經濟轉動起來。”(《陳雲傳》(上),第712頁。)可以說,發展城鄉物資交流不僅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提高了農民的購買力,而且為工業品下鄉創造了條件,刺激了工商業的發展,活躍了城鄉經濟,有力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搞好城鄉物資交流,不僅有經濟意義,而且有政治意義。由於經濟封鎖,農民的土產不再可能出口到國外,這就要求在內銷方面必須找到出路。陳雲敏銳地意識到,如果沒有廉價的工業品供應農民,並且把他們的土產推銷出去,那麼工農聯盟就不能鞏固,農民就會有怨言,會認為共產黨搞不好經濟,就會埋怨說:“帝國主義不好,軍閥官僚不好,買辦資本主義也不好,但是我們的雞蛋、桐油、豬鬃、茶葉能賣出去!你們新民主主義好得很,但是我們這些東西賣不出去。”所以,陳雲在1951年5月16日召開的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提出:“我們如果把眼前這一條管起來那他就要喊萬歲。做經濟工作一定要抓住這一條,不抓住這一條就等於沒做事情,至少等於沒做大事情。”榮毅仁就曾告訴陳雲:“江南農民第一件對政府信任的事情是收繭。”

有鑒於此,陳雲認為:“城鄉交流是一件大事,必須要動員全黨的力量去做。解決這些實際的問題就是為人民服務,不解決實際問題談為人民服務,則是空話一句。”(《陳雲文選》第2卷,第128頁。)所以,陳雲要求必須從維護農民根本利益的角度出發,做好城鄉物資交流工作。1950年,我們的貿易公司在收購土產時,就採用了不賺錢的方式,收購價比戰前平均提高了10%—15%,這一點對農民而言,就是一件大事。解放前,西北的馬步芳用很低的價格收購少數民族的羊毛,而解放后共產黨卻用很公道的價格,盡義務地去收購羊毛。這樣一做,少數民族對共產黨就很滿意,很擁護共產黨。正如陳雲在總結我們黨的政策措施時所說:“現在我們是要作人民的勤務員,現在老百姓才真正見到了人民的公仆,這個公仆現在才真正變了樣。”“過去有那個政府這樣干過呢?中國那個皇帝搞過這樣的事情呢?那一個總統搞過這樣事呢?統通沒有搞過,現在中國人民才真正找到了公仆。”

綜觀這些文獻,我們可以看出,在帝國主義封鎖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一代杰出領導人臨危不懼,沉著應對,以超人的智慧和膽識,以人民公仆的赤誠之心,化解了經濟上的難題。不僅在經濟上促進了工農業產品的交換,使農民得到休養生息,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鞏固了土地改革的成果,而且在政治上加強了工農聯盟,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戰爭,鞏固了新生政權,從而使我們黨在執政初期贏得了政治和戰略上的主動,獲得了人民群眾的高度信任。

作者王為衡,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

《黨的文獻》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責編:孫琳、王新玲)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