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鄧小平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探索密切相關。
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后,鄧小平相繼提出了按照經濟規律管理、按勞分配、多勞多得、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等一系列重要戰略和改革思想,雖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概念是在十二大才正式提出的,其中一些重大理論問題到十四大才最終定下來,但其探索由來已久。1977年11月17日,鄧小平與廣東省委負責同志談旅游時,要求發展旅游解決廣東的一些問題。他說:“看來最大的問題是政策問題,政策對不對頭,是個關鍵。” (《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第238頁。)明顯是把旅游業發展和改革聯系在一起。此后,鄧小平在不同場景中談到旅游問題,都會落腳到改革問題上。他提出按照經濟的辦法管理企業,按市場要求運行﹔提出用人問題,說“旅游業要用人得當,要有一些有闖勁、有干勁、有辦法的人,隻憑資格不行”﹔提出在企業之間和企業內部引入競爭機制,“全國要搞若干個旅游公司。公司之間可以相互競爭”﹔“對黃山的工作要好好整頓。主要是搞好服務工作。凡是服務態度好、服務質量高的,工資要高。服務質量不好的要批評教育,不改正的還可以淘汰,這樣就搞上去了”﹔提出按勞分配要求,“旅館飯店的服務員,凡是服務得好的,不管年齡大小,工資待遇都要提高”﹔“賺錢多的工資就要高,搞得好的年底可以拿雙薪”﹔“工作人員要實行按勞分配,年終利潤多還可以發獎金”﹔提出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思想,“九億人口的收入平均發展是不可能的,總是有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一個地區總是有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參見《鄧小平論旅游》,第4、5、9、10頁。),等等。
——與鄧小平的整體經濟發展戰略和統籌發展思維方式密切相關。
旅游業不僅是改革開放大格局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鄧小平關於國民經濟整體發展戰略的組成部分。發展旅游業,一是為了加快當時國民經濟“掉頭”。在與工商界人士談旅游時,鄧小平說:“過去工業是以鋼為綱,鋼的屁股太大。”“要先搞資金周轉快的,如輕工業、手工業、補償貿易,旅游業等,能多換取外匯,而且可以很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第471頁。)二是為了建立現代經濟結構。關於建立現代經濟結構,鄧小平說:我們發展的領域要很好地研究一下,還有很多領域沒有開辟,比如說旅游事業。要研究一下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結構,有些領域我們現在是沒有的。我們現在的結構是工農業技術落后的結構,現代化以后,這個結構肯定就不行了,構成比例肯定要變化。生產率提高了,就逼著我們改變結構的比例。(參見《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第296頁。)這個任務我們現在仍然在完成之中。三是為了解決就業等民生問題。在與四川省委負責同志談到解決知識青年就業的問題和與方毅、胡喬木等談教育的時候,鄧小平都提出旅游業和服務行業可以用很多人,要按這樣的思路廣開就業門路,調整教育結構。四是促進各地發揮優勢搞活經濟。鄧小平對北京、黃山、昆明、桂林、成都、西安、峨眉山、長江三峽、敦煌、拉薩、新疆、蘇州、杭州、承德、牡丹江、長白山、珠海、深圳、上海等19個省區及城市發展旅游都有要求,要求他們發揮優勢,保護環境,發展旅游。五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多種需求。六是本著統籌協調和對旅游業產業綜合性需要的了解,鄧小平對旅游發展與民航的關系、與城市發展的關系、與交通道路的關系,以及旅游業的六大要素等,都有論及。他認為旅游和民航的關系很密切,要結合起來考慮,“要狠抓一下旅游和城市建設,發展旅游要和城市建設綜合起來考慮,開始時國家要給城市建設投些資,旅游賺了錢可以拿出一些來搞城市建設”(《鄧小平論旅游》,第5頁。)。鄧小平明確提出旅游是綜合產業,會開發和帶動多個行業。1979年以后,旅游業蓬蓬勃勃發展起來,鄧小平每到一地仍然關心旅游,這時候他談論旅游的重點更多轉到對環境、文化風貌保護的要求上來。這些深遠認識,使我們不能不佩服他的非凡識見。
正是這麼多“密切相關”的內在聯系,讓我們體悟到鄧小平旅游思想的豐富內涵。他對旅游的論述,也從一個角度反映了鄧小平理論的精神實質。哲人雖去,思想長存。中國旅游業正處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今天的旅游業已有很大發展,在國際上進入了前列,產業結構更加全面,產業功能更加充分地釋放,產業發展目標更加遠大。我們正在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建設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在這個過程中,鄧小平“旅游事業大有文章可做”的激勵,我們始終銘記在心。按照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和旅游業自身規律千方百計探索創新發展,是鄧小平留給我們的永遠的精神遺產。
〔作者杜一力,女,國家旅游局副局長〕
《黨的文獻》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