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宋慶齡與近代中國首批官費留美女生

朱玖琳
2012年11月28日08:4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三、偕妹妹在姨父溫秉忠護送下赴美

按照學部規定的標准,宋慶齡等在美期間享有留學經費,入大學的每人每月美金80 元,入預備學堂的每人每月美金64 元。另外每人月給“贍家銀”12 兩,赴美前還有治裝費、川資旅費等項。為了趕在美國學校下半年開學時入校,錄取結果確定后,端方即迅速安排落實了各項經費,並委派溫秉忠為“護送員”,專門負責一路照料,所有治裝費以及川資旅費等項,均由他負責核實、支用、造報。把學生們在美國安置妥宜后,他的使命便告結束。同時,端方還分別請學部有關人員和駐美使臣梁誠均到場,為此,梁誠特地由美回國,於8 月2 日抵滬。奉端方之命,梁誠派駐美使館二等參贊候選知府容揆擔任學生們在美時期的留學監督,由江南匯給津貼每月美金100 元,學生留學經費即由該監督收領轉發。

7 月31 日, 宋慶齡等獲江南海關道台瑞澂簽發的留學美國護照。宋慶齡護照號碼為“新字第三佰貳拾肆號”。護照華洋文合璧,正面中文內容有:“大清欽命監督江南海關道瑞為發給護照事, 茲有華人宋慶林確系中國, 並非工作等輩, 願照西歷一千八百八十四年七月五號美國議院增修一千八百八十二年五月六號限制華工條例第六款定章,請領護照前往美國。本道查得該領照之人,確不在禁約之列。為此,印給華洋文合璧護照,請駐滬美總領事官查驗明確,蓋印証實,准其前赴美國境內居住。所有領照人姓名、年貌、身材、籍貫開注於后,請煩美國稅關查照放行可也,須至護照者。”在背面的英文內容中,姓名欄由宋慶齡按要求自己填寫時用名“Soong ChungLing 宋慶林”,此外還填有宋慶齡痣認“右眉上有疤痕”、生日“光緒18 年12 月28 日”、身高“5英尺”、原身份“學生”、入學時間“1902 年”、入學地點“ 中西女塾”、最后居住地“上海”等內容。8 月1 日,上海美國總領事館副總領事波愛德批准簽發護照。

就在宋家緊鑼密鼓地准備送宋慶齡赴美留學時,宋家小幺妹美齡不樂意了,在姐姐起航的前三天,年僅10 歲的小美齡開始對自己被留在家裡感到不滿,尤其在得知倪錫純也在准備去美國后,她更加難過,因為那將意味著這位小舅舅會比她“搶先一步”赴美。然而,慶齡嫌妹妹在學校裡不夠乖巧,總是跟在她身后給她惹事,讓她丟臉。宋氏夫婦對他們的幺女要離家的想法也感到可笑,但是她再三地哀求著。當父母終於同意了她的請求后,她生病了,但是因為怕父母改變主意而沒敢告訴他們。

大約在8 月5 日前后,在溫秉忠、梁誠等的護送和陪伴之下,4 名近代中國首批官費留美女生連同11 名男生,以及一位編外的倔強小女孩一起,乘坐“滿洲裡”號太平洋郵船起航赴美。他們於8 月28 日抵達美國。胡彬夏、王季茝、曹芳芸入威爾斯利女子學院附設的預備學堂,宋慶齡則獲允“另擇相當學堂送入”。

在小姨和姨父的護送下,宋慶齡帶著妹妹來到新澤西州薩密特鎮,在父親一年前選定的波特溫學校注冊學習。在經過一年苦讀后,宋慶齡考入姐姐所在的威斯裡安女子學院文學系,年幼的美齡也以特別生資格注冊入學。無論是從學校知名度,還是從辦學規模而言,威斯裡安女子學院是絕對不能與威爾斯利女子學院同日而語的。威爾斯利女子學院是美國最為著名的私立女子大學,戴鴻慈在出使日記中也謂其“程度頗高,甚有名譽”。照道理,宋慶齡應該進威爾斯利女子學院才對,她是為了三姐妹同在一校互有關照才進了威斯裡安女子學院的。不過宋慶齡依然享有官費待遇,在官方登記表上,她仍然進的是“惠斯來大學”(即威爾斯利女子學院)。辛亥光復后,江蘇軍政府因本省以往遣派的留學生紛紛歸國,“未回各生的學費亦莫之或繼”,由於留學案牘散失尤多,無從稽考, 曾於1912 年4 月25日制定了調查表格,分送駐英、法、德、比、美、日等國游學監督,“轉飭蘇寧兩屬官費學生填寄匯額”,“以便規定給費辦法”。在嗣后根據寄回的調查表決定“准給公費”的名單中,有著“宋慶林”的名字。1913 年,《江蘇教育行政月報》第一號上亦刊登了當年1 月編制的《本省資遣留學各國學生調查表》,從表格上可知,宋慶齡原打算畢業后“加習三年”。

1913 年5 月,宋慶齡畢業於威斯裡安女子學院,獲文學士學位。臨畢業前,她在院刊上發表《現代中國婦女》一文。在文中,她告訴母校:在國外留學學成歸國的中國女留學生們在國內擔任了重要職務,“由於受過更高層次的教育,她們比其他國家的大學生更清楚地認識到,為了共同的幸福,她們要比別人承擔更多的義務。她們所取得的畢業文憑,並沒有使得她們自命不凡,自視高人一等﹔她們也沒有因此而希望自己成為置身‘象牙之塔’的精神貴族”。

此時,亞洲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已經在中國誕生,這位躊躇滿志的中國女留學生懷著滿腔的報國熱情踏上了歸國之路,前方等待著她的是她未來的命運……

(作者為上海市孫中山宋慶齡管理委員會研究室副研究館員) 

(責編:王新玲、孫琳)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