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耿耿丹心昭日月 齊魯抗戰鑄輝煌——紀念羅榮桓同志誕辰110周年

中共山東省委黨史研究室
2012年11月28日09:28   來源:大眾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四、堅持游擊戰爭,創新軍事理論,為豐富和發展人民軍隊的建軍思想和戰略戰術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領導山東軍民進行抗日斗爭、開創抗日根據地的過程中,羅榮桓創造性地貫徹執行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指示,探索形成了極具特色的建軍思想和戰略戰術。

1940年9月,在115師召開的桃峪會議上,羅榮桓提出了“插、爭、擠、打、統、反”的六字方針。插,就是插入日偽軍之間、日偽軍和國民黨軍隊之間的空隙地帶,隱蔽地由邊緣深入腹地﹔爭,就是廣泛發動群眾,爭取團結一切抗日力量﹔擠,就是擠掉消極抗日甚至不抗日反而積極反共反人民的頑固勢力﹔打,就是打擊日軍和漢奸武裝﹔統,就是同國民黨軍隊,特別是駐在魯南的東北軍疏通團結,共同對敵﹔反,就是反“掃蕩”、反磨擦。這六個字,既是過去兩年115師入魯以后斗爭經驗的總結,也成為此后鞏固擴大根據地、開展對敵斗爭的方針。

1942年以前,山東在軍事指導思想上存在不夠統一的問題,尤其是百團大戰勝利以后,山東黨政軍一些領導人錯誤地認為,分散的群眾性的游擊戰在山東已不重要,主張建立正規化的主力兵團,打運動戰。羅榮桓從山東的實際出發,認為我軍對日偽軍還處劣勢,對國民黨軍也不佔優勢,不應把注意力放在建設正規化兵團、打運動戰上,應堅持分散性和群眾性的抗日游擊戰爭。羅榮桓的主張得到了毛澤東的支持。1940年10月18日,毛澤東起草並簽發了以他和朱德、王稼祥名義的電報,指出:“一一五師有極大成績,你們的總路線是正確的。”

為扭轉抗日斗爭出現的嚴重困難局面,1942年下半年,羅榮桓深入總結敵后游擊戰的經驗,認真研究游擊戰的理論,連續發表了《堅持我們的邊沿游擊區》、《准備打破敵人緊縮包圍封鎖我們的根據地》、《克服在執行游擊戰中認識上的一些偏差》、《分散性游擊戰爭與對敵政治攻勢問題》等幾篇重要文章,明確提出了開展“分散性、地方性、群眾性”游擊戰爭的戰略方針。他強調要重視和加強邊沿游擊區的斗爭。指出,抗日根據地建設在敵人點線之間,不大量發展游擊區,就沒有建設根據地的可能﹔不堅持邊沿游擊區的斗爭,也就不會有鞏固的抗日根據地。堅持邊沿游擊區的斗爭方針是深入隱蔽,生根於群眾之中。必須緊密聯系群眾,依靠群眾,動員群眾,組織群眾,幫助群眾克服困難,提高群眾對共產黨、八路軍的信任程度。必須加強群眾性的分散游擊戰,配合黨和群眾工作的隱蔽斗爭。要把武裝工作隊作為執行隱蔽斗爭任務的有效組織形式。要展開政治攻勢,把軍事斗爭和政治斗爭緊密結合起來,瓦解日偽軍,隱蔽地積蓄力量。

關於敵后游擊戰爭的戰略戰術,羅榮桓認為,在敵后,由於根據地狹小,缺乏回旋余地,如果按照內戰時打運動戰的方法,難於突破敵人的包圍,因此在指揮反“掃蕩”斗爭中,他不斷思考並探索創新。1941年冬,日軍以5萬兵力“掃蕩”沂蒙山區抗日根據地,將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和115師師部等領導機關合圍於沂水縣留田一帶。羅榮桓審時度勢,出敵不意地率部向日軍佔領區方向轉移,跳出了敵人重圍。在總結這些斗爭經驗的基礎上,1942年,羅榮桓提出了“敵人打到我這邊來,我就打到敵人那邊去”的“翻邊戰術”,即把我軍主力部隊部署在與敵接近的邊沿地帶,當敵人進行“掃蕩”或“蠶食”時,選擇敵包圍圈之薄弱處,跳出根據地,“翻”到敵人后方進行襲擾,打亂敵之部署,粉碎敵之進攻。此后,羅榮桓又成功運用這一戰術,組織了海陵戰役和郯城戰役,粉碎了日偽軍1942年冬季的大“掃蕩”。之后,山東各根據地普遍採用“翻邊戰術”,迅速扭轉了被動局面。毛澤東說:“‘翻邊戰術’不是戰術,是戰略。”

在軍隊建設方面,羅榮桓特別重視政治工作,堅持用馬列主義武裝部隊,及時建立健全黨的政治工作制度,發揮基層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還在115師普遍開展了建立模范黨軍運動,確保了黨在軍隊中的絕對領導地位。他徹底實行主力地方化,建立了主力部隊與地方武裝、民兵相結合的武裝體制和相互配合的作戰方法,成為山東克敵制勝的法寶。他堅持用先進的文化武裝和建設部隊,在各部隊普遍開辦了文化夜校和識字班。抗大一分校在山東6年,共舉辦6期學員班,培訓黨政軍干部約2萬人。他重視教育宣傳工作,不僅115師和山東軍區創辦有《戰士報》、《戰士月刊》、《山東畫報》,各二級軍區甚至基層部隊都辦有內部報刊,《大眾日報》在抗戰期間沒有間斷。他注重發揮文藝團體的作用,戰士劇社、姊妹劇團、山東魯迅藝術學校(后改稱魯藝宣傳大隊)等各種文藝團體,用文學和藝術的形式,創造了“抗戰中的藝術堡壘”。

羅榮桓關於山東對敵斗爭方針、戰略戰術及建軍思想的論述,是對毛澤東軍事方針的貫徹和創新,豐富和發展了人民軍隊的戰略戰術和建軍思想。他關於開展“分散性、地方性、群眾性”游擊戰這一正確方針的實施,充分調動了人民群眾的抗日積極性。人民群眾運用“麻雀戰”、地雷戰、地道戰、聯防戰、破襲戰、阻擊戰、車輪戰、神經戰、推磨戰、蜂窩戰、圍困戰等多種作戰方式,對敵進行擾亂、圍困、伏擊、襲擊,最大程度地發揮了敵后游擊戰爭的威力,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他關於軍隊建設理論的提出和貫徹,使部隊的凝聚力、戰斗力進一步增強,為贏得抗戰勝利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証。

(責編:常雪梅、孫琳)


相關專題
· 羅榮桓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