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說不盡的西安兵諫:“影響了一個大國的整個歷史走向”

■ 楊聞宇
2012年12月10日08:3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放蔣

事變、政變、兵諫,其性質大抵是相近的,因為是歷史糾葛的總爆發,是生死存亡的一場決斗,不可避免要流血,要死人傷人的。通常情況下,抓住了對手之后又決定放掉,幾近於天方夜譚。西安兵諫成功地抓住了蔣介石,扣留十多天之后,又放其返回南京,這在古今中外的兵變中是一個特例。

西安兵諫能否和平解決(即是否要放蔣),要由三位一體(東北軍、西北軍、紅軍)及蔣介石的態度能否轉變來共同決定。從三位一體方面忖度,放蔣的第一棵幼芽是從張學良心底裡冒出來的。對蔣既然下硬手抓之,就絕不會輕而易舉地放走,從抓到放,在張學良心裡有一條萌生與發展的脈絡。

12月12日之前,張學良認為,兵諫一旦發動,最起碼在國際上可以得到蘇聯的支持和聲援,在國內可以得到紅軍的信任和幫助。這是張學良下決心發動兵諫的心理底線。然而,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

兵諫一發動,蔣介石被抓住,蘇聯在廣播上說張學良的行動是受日本人的指使,從12日開始責罵。這種責罵使得張學良非常難堪,他詢問在東北軍工作的共產黨代表劉鼎:這是怎麼回事?劉鼎開始時說“可能他們還不了解情況”。可到了16日,蘇聯依然在罵,而且責罵步步升級,張學良極度憤懣。他在五年前背上了對日本侵略者“不抵抗”的黑鍋,這時候,蘇聯又罵他受到日本人的指使,這使得張學良感到自己背上了比“九一八”更為沉重、也更為齷齪的一口黑鍋。因為當時的中共基本上是依照共產國際的指示行事的,事態急轉直下,一下落到這步田地,導致張學良甚至對陝北的中共也起了疑心,打起了問號。

14日,蔣介石的顧問端納受宋美齡之托,乘飛機進入西安,與張學良、蔣介石開始接觸,而且向蔣傳遞了宋美齡開導性、安慰性的信件。15日,端納飛抵洛陽,用長途電話向南京的宋美齡報告了事態真相,說是張、楊二位將軍願就蔣的問題與南京方面進行磋商。

蔣介石的態度能否轉變,是這場兵諫能否和平解決的首要關節。蔣介石執行“攘外必先安內”的國策是極頑固的。徐永昌1936年10月30日在日記裡記述,蔣對張學良說道:“使共黨方面以手槍擬之,亦不與之妥協也。”可在12月12日之后,情況就不同了。蔣介石突然變成階下囚,一下被置於生死的門檻上,如不改變國策,就沒有生還南京的希望。

端納與宋氏兄妹冒著生命危險相繼來到西安,對蔣介石婉言規勸,進行開導,而且帶來了此時南京城中“戲中有戲”的消息——親日派准備擁戴汪精衛上台取代蔣介石,這一消息無異於親日派准備從背后拋向蔣政權的一顆原子彈。一旦汪精衛登台,蔣介石莫說失掉了皇冠,返南京不得,即使被羈留於西安,與一塊破抹布也沒有什麼兩樣了。

為了生存,更為了地位與權力,頑固的蔣介石隻好在宋氏兄妹及端納的輪番規勸下,開始考慮如何應允張學良所提出的各項條件。

這場兵諫能否和平解決,中共的態度也至關緊要。起初,中共提出的一直是“罷免蔣氏,交付國人裁判”的方針。毛澤東初接斯大林要求和平解決的電報,曾想不通,在保安的窯洞裡踱來踱去。17日,張學良派飛機到延安接周恩來到西安。18日上午,周恩來會晤各方面之后,又發來一電,透露出最新消息:一是蔣的態度轉向抗日﹔二是南京親日派在積極倒蔣,促使汪精衛當政。汪精衛一旦當政,親日派當家,整個兵諫的抗日願望會即刻化為泡影。

斯大林不容回旋的電報,張聞天在保安與周恩來從西安的內外勸說,宋氏兄妹的主動和談,蔣介石態度的轉變,汪精衛的准備回國當政,這一切終於促使毛澤東決定改變對蔣介石的處置方針。這體現了大政治家在歷史轉折關頭不感情用事的偉大。張學良對周恩來一直是很尊重,很敬佩的。如果毛澤東不改變態度,堅持要審蔣、罷蔣,可以預料,在西安的周恩來有足夠的能力說服張學良,最終置蔣介石於死地。對於這一點,蔣介石心裡是很清楚的,兵諫之后,他對周恩來另眼相待,足以顯示出其間的意味。

楊虎城也同意這場兵諫和平解決,但他堅持要蔣介石對所答應的條件簽字畫押,事后好有個依據。不過在張學良的固執堅持之下,在周恩來的開導勸說之下,他終於同意釋放蔣介石。第一個提出抓蔣的楊虎城,在放蔣的問題上思前慮后,覺得抓而又放,等於是放虎歸山,心底總有些疙瘩。

(責編:孫琳、王新玲)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