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說不盡的西安兵諫:“影響了一個大國的整個歷史走向”

■ 楊聞宇
2012年12月10日08:3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送蔣

抓蔣,是三位一體的共識與合力﹔放蔣,屬於和平解決的必然步驟,楊虎城心裡雖持有異議,可他以大局為重,大體上也是認可的。而送蔣,則是張學良獨自決定的。

張學良送蔣之動因大體可以歸納為五條:一是蔣介石答應了三位一體提出的六項條款,啟動了和平解決的大門。二是蘇聯對兵諫持反對態度,中共也同意放蔣(張學良對中共態度的轉變頗有微詞,抱怨“紅軍的態度比我們還軟”)。蘇聯與中共的這種態度,讓張學良一下子感到抓蔣是太莽撞、太冒失了,放蔣不足以彌補此過,隻有親自送蔣回南京,方可彌補。三是閻錫山想在這場兵諫裡做買賣,搞交易,提出將蔣送往太原由他來調停處理。四是蔣介石當面對張許願,說是返回南京后,立即改組南京政府,驅逐親日派,並任命張學良為全國抗日之副總司令。五是端納與宋子文、宋美齡兄妹竭力擔保,返寧后務必讓蔣介石兌現在西安所許下的諾言。

張學良是抓蔣第一人,放蔣是各方公議的,認可的,而送蔣則是張學良一個人斷然決定的。張在口頭上說他送蔣歸寧是為了向蔣去討債(討還蔣在西安的許諾),而其心底很可能又埋伏著另外的未曾說出口的話:“解鈴系鈴,我一人承當,你們誰也別想‘火中取栗’,借這場兵諫給你們自己撈什麼實惠與好處。”從張學良憤怒斥責閻錫山的聲音裡,明白人不難聽出張學良極度憤慨的心聲。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張學良決意送蔣,多少已有些賭氣的成分了。

兵諫之事過去76年了,主要當事人俱已化作了塵土,關於張學良送蔣返寧之舉,究竟應當如何評價呢?

一位學者在《民國春秋》1996年第4期上評價說,張學良送蔣返寧是明大義、識時務、舍小我、顧大局的明智之舉。送蔣返寧及時消弭了西安兵諫后列強對華的種種企圖,是實行中共倡導的和平解決西安兵諫方針結果的最佳選擇,是平息南京政府內部矛盾、避免大規模內戰的有效辦法,也是張學良實踐畢生奉行尊蔣信念的唯一選擇。張學良以自我犧牲的代價實現了中華民族一致抗日的宏願,不愧是有“大功於抗戰事業的”。這樣評價,筆者以為是牽強附會的不經之談。

張學良提出送蔣,周恩來與楊虎城是堅決反對的,張學良身邊的心腹也全部表示反對。放蔣而不送蔣,三位一體可以團結更緊,合力爭取蔣所許諾的六項條款,和平解決成果會更圓滿,更顯著。而送蔣,蔣介石翻臉食言,張學良被審被扣,最有實力的東北軍失去了主心骨,少壯派與元老派在爭取張學良返回西安的問題上內部分裂,導致自相殘殺的“二二”內訌,導致三位一體迅速瓦解。倘無周恩來苦撐危局,力挽狂瀾,和平解決時所談成的條款幾乎全部泡湯。由於送蔣,東北軍分崩離析,西北軍也難以立足於陝。更悲慘的后果是張、楊二位將軍的遭遇:張學良被囚54載﹔楊虎城被囚12年后,全家四口慘遭殺害。

送蔣之舉,隻能証明張學良的幼稚、天真,所謂的豪俠、坦蕩,也僅是東方“江湖義氣”的基因潛伏於心底而已。張學良少年得志,本為性情中人,加上深受西方思想教育的濡染,看一些問題比較簡單,對中國官場的反復無常、陰毒險惡,缺乏深刻的認識,這就決定了執意送蔣隻能是下策,是張學良在西安兵諫裡的一大敗筆。

周恩來一生,曾為張學良三次流淚。第一次是1936年12月25日16時許,周恩來聞訊趕到西安機場,飛機載著蔣介石、宋美齡、張學良已經升空,周恩來眼含淚水反復地嘆息:“張漢卿,張漢卿……”第二次是1946年4月,國共兩黨在重慶和平談判,周恩來再次提到被囚禁的張學良:“隻可憐那個遠在息烽釣了十年魚的人,他這十年釣魚的日子不是容易過呀!……”當時周恩來眼裡閃動著悲涼的淚花。第三次是1961年12月12日,周恩來邀請在北京的當年參加兵諫的東北軍、西北軍人士,開招待會。張學良的四弟張學思(時任解放軍海軍參謀長)給周恩來敬酒時,泣不成聲。周恩來為人最重感情,想到張學良的遭際,不禁潸然淚下。鄧穎超舉杯說:“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周恩來說:“我的眼淚代表中國人民,不是我個人的。25年來,楊先生犧牲了一家四口,張先生還囚禁在台灣,沒有自由,怎能不使人想起他們就落淚呢!”

如果說張學良的送蔣是“明大義,識時務”之舉,周恩來25年間三次流淚,該如何解釋呢?

有人會提出,毛澤東1937年3月1日與史沫特萊談話時還講道:“如果沒有張漢卿先生送蔣回南京一舉,則和平解決就不可能。”難道毛澤東也說得不對嗎?

毛澤東說這個話的時候,張學良已被囚禁於溪口的雪竇山上,而周恩來正在杭州與蔣介石談判關於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具體事宜。在這種形勢下,從保安進入延安的毛澤東能挑破張學良的送蔣之舉是“心血來潮”“忠君義氣”嗎?毛澤東這樣講,分明是為了進一步加重國共之間磋商第二次合作的政治砝碼。張學良是個年輕有為的軍事家,而毛澤東不單是軍事家,更是個目光深遠、歷練成熟的政治家。為了對付老辣奸詐的蔣介石,毛澤東對張學良送蔣返寧之舉隻能是這樣評價。

(責編:孫琳、王新玲)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