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一個共產黨人的英雄本色——紀念林祥謙烈士誕辰120周年

●中共福建省委黨史研究室
2012年12月27日11:1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有著典型閩人性格的林祥謙,對隨處可見的剝削、肆無忌憚的虐待充滿著強烈的反感,他自發地結集工人們向實施壓迫的廠方進行多次斗爭。偶爾的小規模罷工,經常性的“怠工”,是通常的斗爭方式。斗爭使林祥謙在工人中樹立了威信。斗爭也使林祥謙認識到,人多力量大,隻要工人團結起來,就有辦法對付資本家和工頭的欺壓。林祥謙開始注意結交並團結工友。由於缺乏先進的思想武器,加之工人中濃厚的地域觀念,使得工人們難以真正聯合起來開展更大規模更有成效的斗爭。林祥謙身邊有些工人失望了,消沉了,但他沒有消極悲觀,在追求光明的道路上,他一直思考著、摸索著、苦斗著。

黑幕籠罩著大地,但地火同樣在活躍運行,新生力量在醞釀。1917年蘇俄的十月革命,給中國工人階級送來了普羅米修斯的火種。共產主義,這個被發掘出的新興事物直接與罪惡的中國舊勢力對峙了起來。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正如一把拉繩,牽引出革命前行的未來,貫穿著中國大地的創變。

中共一大將工人運動確立為黨的中心任務。武漢是中國近現代產業工人最集中的城市之一,黨非常重視這裡的工人運動。陳潭秋、黃負生、林育南、項德隆(項英)先后深入工人群眾中開展工作,傳播馬克思主義。他們很快就發現了在工人中威信高、有斗爭精神的林祥謙。陳潭秋特別注重培養和引導林祥謙,向他講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送《共產黨宣言》、《工人周刊》等馬克思主義書刊給他閱讀。一直在晦暗中摸索的林祥謙,如同 “柳暗花明又一村”般欣喜。他對這些書籍愛不釋手,深學深悟,感到自己終於找到了奮斗的方向和目標。

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馬克思主義一旦與工人階級相結合,就將爆發出淋漓盡致的物質批判力量。林祥謙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提高了階級覺悟,認識到自己的階級利益和歷史使命,從以往的自發斗爭開始轉向自覺斗爭。

在黨的領導下,林祥謙做的第一件事是團結工人,消除幫口。當時京漢鐵路的2萬多工人,均是來自各省破產的農民、小手工業者以及失業工人。他們結成帶有濃厚封建色彩和狹隘地域觀念的幫口,如湖北幫、福建幫、三江(江蘇、浙江、江西)幫等。這種幫口,常常被軍閥官僚以小恩小惠挑撥利用,破壞相互之間的團結。林祥謙廣泛團結工友,幫助解決各種困難,積極宣傳“天下工人是一家”、“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思想,以馬克思主義階級觀念取代地域觀念。在他和一批先進分子的努力下,各幫口之間的隔閡與矛盾逐漸消除,促進了各省籍工人的聯合。在此基礎上,林祥謙等人在黨的領導下著手籌建工會,陳潭秋、項德隆、施洋等一批黨員干部經常給他們做指導,一起討論相關事宜。林祥謙等人奔走呼號,反復向工人兄弟宣講“成立工人俱樂部,大家團結起來與資本家、軍閥斗爭”的道理。1922年1月22日,江岸工人俱樂部舉行成立大會,選舉項德隆、林祥謙等5人為俱樂部干事,施洋為法律顧問。俱樂部的成立標志著江岸工人斗爭進入新階段。此后,林祥謙等人團結廣大工人取得了一系列斗爭勝利。斗爭也把林祥謙鍛煉得愈加成熟,1922年夏,他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0月,江岸工人俱樂部改名為江岸京漢鐵路工會,林祥謙當選江岸分工會第一屆委員會會計干事和第二屆委員會會計委員,隨后又當選江岸分工會委員長。

(責編:孫琳、王新玲)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