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黨史月刊》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我頭可斷,血可流,工不可復!”
1923年2月7日晚,武漢江岸車站站台傳出一個凜然的聲音。
這是一種獨特得永遠不可能被復制、被替代的聲音。要發出聲音不難,難的是這聲音連著筋骨,包涵著廣闊的高尚意識。這聲音,在那一晚呼嘯而出,透過反動軍閥的層層槍陣,浮在了江漢平原的上空、時代與歷史的長河﹔這聲音,穿越時空,觸動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呼喚著人性的回歸,激勵人們在新時代繼續發揚對真善美的忠實追求。
發出這聲巨響的,是林祥謙。
林祥謙,二七大罷工領導人,中國工人階級的杰出代表和工人運動先驅,全國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之一。89年前那個雪花紛飛的夜晚,林祥謙——這名來自福建閩侯的漢子,絕決地表達出一個時代的良心,以捍衛真理的執著,抒寫了中國共產黨人作為中國工人階級先鋒模范帶有英雄本色的悲壯史詩……
1892年10月19日,林祥謙出生於閩侯縣尚干鎮一戶貧農家庭,6歲起就開始隨家人下地干活。由於家徒四壁,他隻獲得一年多的讀書機會。但這並不妨礙林祥謙的品格錘煉,他見義勇為,救過小朋友﹔他不畏強暴,敢於與地主的兒子斗爭。
童年的林祥謙,親眼目睹了清王朝的沒落腐敗和帝國主義的欺凌蹂躪。1906年,14歲的他進入設在馬尾的福建船政局做童工,早早開始了工人生涯。福建船政是洋務運動的產物,有著顯赫的歷史,也創造了中國近代史諸多“第一”,但到20世紀初,已處於衰敗狀態。濃厚的封建性、買辦性和層層腐敗,使它形同夏衍筆下《包身工》中的工廠,工人的勞動條件極差。林祥謙和工友們每天早上5點多進廠,下午6點下班,一天勞動12個小時,住的是陰冷骯臟的“考工所”,干的是與年齡不相稱的強勞動。由洋人、官僚和軍隊組成的工廠管理層,像對待囚犯一樣監視他們。艱苦的環境和種種不公,更加鍛造了林祥謙堅韌頑強、正直公道的品質。
1911年,偉大的辛亥革命向著滿目瘡痍的中華大地進發了,壯闊嚴峻的新裡程最終衍生出一個新的小時代:民國。承載了革命發源使命的武漢也呈現出某些新氣象。1912年初,林祥謙受到新氣象的召喚,來到了這裡,進入京漢鐵路的漢口江岸工廠做工。他對未來抱以憧憬,決心掌握技術,努力工作。后來,他的父親、弟弟也相繼來到京漢鐵路工作。
辛亥革命只是象征性地埋葬了綿延2000多年中國歷史的封建王朝,並沒有從根本上動搖盤根錯節於中國大地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殺人於無形的帝國主義、混戰不休的地方軍閥、敲骨吸髓的官僚衙役,連同根植於人們心中的落后文化,依然把貧苦百姓逼迫在生死線上。直系軍閥吳佩孚控制下的京漢鐵路也不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