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探索奮斗 全力發展農業生產
1954年到山東工作后,譚啟龍同志擔任中共山東省委第二書記、書記處書記等職。他顧大局,求團結,積極推動農業合作化運動,進行農田水利建設,發展農業生產,為山東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1954年5月,譚啟龍同志由浙江省委書記調任中共中央山東分局第二書記,並主持分局工作,直到8月舒同調任中共中央山東分局第一書記。195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正式改為中共山東省委。同月,譚啟龍被選為第一屆山東省政協主席。1955年8月,經中共中央批准,成立省委書記處,由舒同、譚啟龍和趙健民組成。根據分工,譚啟龍主要負責農村、財貿、計劃、黨群、宣傳、省委辦公廳和軍區等工作,而他的主要時間和精力是協助舒同抓農村工作。
譚啟龍同志注重在農業合作化運動中按經濟規律辦事。他初到山東時,農業合作化運動正蓬勃開展,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也存在急躁冒進、違背自願互利原則等問題。譚啟龍根據中央“積極發展,穩步前進”的方針,切實加強對農業合作化的領導,在積極發展的同時,先后對農業合作社進行了兩次整頓,使少數地方出現的一些偏差得到及時糾正,保証了農業合作化運動有領導有計劃地進行。隨著1955年夏季以后全國農業合作化運動高潮的掀起,山東農業合作化運動步伐加快,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了農業社會主義改造。
譚啟龍同志始終把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作為工作的中心任務。在他的領導下,全省逐步增加對農業的投資和貸款,推行有規劃的水利建設,為農民提供大量的農業機械和化肥等,使農業得到較為穩定的增長。全省還通過宣傳普及科技知識、改進耕作方法、推廣新式農機具、提高農業生產技術等措施,改善生產條件,挖掘生產潛力,提高農作物質量,促進了農業的發展。1956年,山東農業獲得大豐收,糧食和主要農作物產量都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譚啟龍同志重視農田水利建設,將其作為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的重要措施來抓。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全省集中民力、財力、物力,對沂河、沭河、打漁張、衛運河、徒駭河、萬福河、四女寺減河等進行了疏導和治理,新打水井74萬眼,修建小型水庫2704座,使全省農田灌溉面積大為增加,達到1157萬畝,大大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
譚啟龍同志關心群眾疾苦,時刻將群眾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1957年下半年,山東連續遭遇特大澇災、洪災、旱災,給人民群眾的生活帶來極大困難。作為分管農村工作的省委書記,譚啟龍心急如焚,全力投入救災工作,多次親臨災區前線,與干部群眾共同戰斗,並積極組織糧食購銷、生產自救,使人民群眾逐步脫離困境。三年自然災害期間,他不辭辛苦地奔波在災區,走村串戶,察看災情,曾於1959年春三去魯西南,跑遍了那裡的10多個縣和一部分社隊。為了研究克服困難的辦法,他殫精竭慮,想方設法,提出了城鄉兼顧、通盤安排,低標准、瓜菜代,多勞多得、口糧一次到戶,搞活市場,搞好副業生產等措施,終於領導人民群眾戰勝困難,渡過了難關。
譚啟龍同志是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典范。在山東,從魯西、魯北平原到沂蒙山區、膠東半島,他的足跡踏遍了全省各地市縣,每年都要到一些區鄉社隊進行走訪調研,同許多勞動模范、基層干部和社員群眾保持著密切的聯系。據統計,1959年2月至7月的半年中,他下鄉、下廠達到78天,佔整個活動時間的40%還多。他曾說:“人不可能總是正確的,深入調查研究,了解實際情況,就能及早地發現問題,甚至錯誤,找到解決矛盾的辦法。”
譚啟龍同志具有實事求是、敢於堅持真理的品格和膽略。在浮夸風盛行的“大躍進”時期,他兩次上書中央,實事求是地反映浮夸風在山東造成的危害。這兩份報告被說成“為彭德懷提供了炮彈”,他也因此受到了“反右傾”的沖擊。正是在這次調研中,譚啟龍發現了菏澤縣馬嶺崗公社刁屯大隊黨總支書記段清華,這個堅持實事求是、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努力將“大躍進”的危害減少到最低程度的基層典型。后來,國務院領導人稱贊其為“烏雲籠罩下的一顆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