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証停戰簽字
1951年6月,朝鮮戰場經過五次戰役的較量,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感到再打下去會越來越困難,被迫與中朝方面開始停戰談判。起初,美方建議談判在元山港內的一艘丹麥醫療船上舉行,並來函說:“丹麥政府將很高興提供這條船。”在美國盟友的船上談判,哪有我方的便利?於是我方提出將開城作為談判地點。經過多次文電往來,對方同意將會場設在開城市高麗裡廣文洞來鳳庄。
開城是一座古城,位於三八線以南。我們到達這裡時,看到戰爭痕跡並不明顯。街道雖然不寬,但顯得古朴,街面上全是平房,兩旁有不少專賣高麗參的店鋪,有的招牌還是漢字。街上人來人往,一片和平景象。人們的裝束和北部一樣,婦女穿長裙,老漢戴無翅的烏紗。
我們到開城談判代表團新聞處報到,將人員、物品交割完畢后,放下重擔,全身輕鬆,美美地睡了一覺。
談判代表團有一個新聞處,由新華社國際部的沈建圖(1955年去參加萬隆會議途中飛機被炸遇難)和陳伯堅(抗戰時任膠東根據地《大眾報》記者,20世紀80年代任香港《文匯報》總編)負責,沈建圖兼任記者團團長。沈建圖是歸國華僑,自幼在國外讀書,英文水平很高。他寫新聞稿用英文起草,中文略遜。閻吾說沈建圖有次講話,把“狠狠地打擊敵人”說成“狼狼地打擊敵人”。
我們記者團到達第二天,談判代表團“隊長”李克農(副總參謀長兼中央軍委情報部部長)設宴歡迎我們。他希望大家把停戰談判報道好,把志願軍的偉大勝利、英雄事跡和愛國主義、國際主義精神宣傳好。接著,他說由於談判處於僵持狀態,大家可以利用時間安排學習、參觀。隨后,給我們舉辦了短期學習班。首先給我們講課的是“指導員”喬冠華,他當時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員會主任委員。他把談判以來的種種情況、背景材料,向我們作了系統的介紹。他說,自1951年7月10日開始的停戰談判,已歷時兩年,談來談去,主要是兩大問題:一是軍事分界線的劃分,一是交換戰俘。
關於第一項,美方總是企圖把在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在談判桌上撈到。例如:他們提出要我們讓出開城地區,退回三八線以北。中朝方面以南日大將為首的談判代表提出以三八線為界,雙方都要退出越界的地區。我方在西線后撤,美方在東線后撤,東西拉直,恢復戰前原狀。
這時,美方又耍賴,說隻談西線,不談東線。原來他們在東線越過了三八線。他們多佔的不撤,卻要我方撤,當然被我方代表拒絕。美方無理攪纏,又說開城距漢城不遠,威脅漢城的安全,所以必須把開城交給他們。我方反駁說:“漢城離開城不遠,威脅開城的安全,你方是否必須把漢城交給我們?”並向對方明確指出:“你的是你的,我的還是你的,這樣的談判是沒有誠意的。”
相持不下,美國談判代表哈裡遜在板門店宣布:停戰談判無限期休會!在退出會場時,他狂妄地叫囂:“讓大炮和機關槍去辯論吧!”於是,戰場上又是炮火連天。這就是老禿山、上甘嶺戰役的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