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費仲興在言家村與村民交談

數學老師費仲興和數字打了一輩子交道。退休前,他又和數字較上了勁兒。
蹬著自行車,揣著地圖,花六年時間,跑遍百余村落,退休教師費仲興為的是一份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名單。在他看來,當數字變成名字,就有了溫度和歷史。當有人試圖否認那段歷史時,也有人應當找出明証——
這次,他是要把一個抽象的數字變成一份具體的名單。為了這份名單,他蹬著自行車,花了6年工夫,跑遍了南京城東湯山地區100多個自然村。
登上這名單上的人都早已死去,死於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在位於南京江東門街的遇難同胞紀念館名單牆上,刻著數字“300000”,而如今官方能提供的名單,隻有14000多人。
“這段歷史得說清楚。”費仲興冷冷地說。在南京炮兵學院任教期間,這位數學教授被學生們描述成“嚴謹得可怕”。
“南京炮校”坐落於湯山鎮,是南京的“東大門”,也是1937年12月侵華日軍向南京進攻的最后關口。平時,費仲興喜愛騎車在學校周圍遛彎。為了回答學生對“炮校”歷史的追問,這位教授有時會探訪附近村庄裡的老人。
2001年5月的一天,宕山村年近80歲的崔廣榮對費仲興說起,75年前的春節,“炮校”附近的村庄曾被日軍放火焚燒。
費仲興很驚訝。此前他一直認為,南京大屠殺僅發生在南京城內及長江南岸。他跑圖書館、檔案館,查找湯山鎮的這一段歷史,幾無收獲。他開始琢磨著,要尋訪在世的大屠殺見証者。
對費仲興來說,這就像是一道“証明題”,需要嚴密的推論過程,且和所有學術研究一樣,“來不得半點虛假”。
一碗稀飯下肚,跨上自行車,費仲興一般早上7點就從學校出發。2001年他已年近60歲,體力正在衰退,最初他制定的目標是以“炮校”為圓心,半徑15公裡范圍內的村庄,要挨個去一遍。
遇上村民他就打聽,村上是否有80歲上下的老人健在。找到人,他先核實年紀,然后便問,“還記得跑反時的事?”“跑反”就是躲避戰禍,在湯山工作多年,費仲興熟悉這裡的方言。有些老人根本不明白什麼叫“南京大屠殺”,但說起“跑反”的經歷,“他們刻在腦子裡一樣,清清楚楚。”費仲興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