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李春發
2013年02月22日11:4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調研:注重實事求是,絕不盲目言從
1960年4月,劉少奇視察黃河三門峽水電站工地。
1958 年夏末秋初的一天,劉少奇的秘書劉振德收到一份報道安徽省某縣水稻畝產5000 斤情況的簡報,並以激動的心情急忙拿著簡報去向劉少奇報告這一好消息。但劉少奇對秘書的“喜訊”似乎並不在意,他接過簡報迅速瀏覽一下后用低沉的口氣問:“你相信嗎?”劉振德不知如何回答,略思片刻說:“對南方的水稻產量我不熟悉,對北方的谷子、小麥等農作物的產量還知道一些,但產量最高的也沒聽說過有超過1000 斤的。”劉少奇兩眼充滿疑慮,擔憂地說:“南方的水稻是比北方的谷子、小麥的產量要高些,但說畝產5000 斤,肯定是吹牛!”后來,吹牛和浮夸越來越成為一種時尚,“衛星”也越放越大、越放越高。
劉少奇坐不住了。1958 年下半年,60 歲的劉少奇以超人的精力和毅力先后幾次到外地調查研究。7 月,驕陽似火的盛夏,他來到山東、河北﹔11 月、12 月,寒風刺骨、滴水成冰的隆冬,他來到河南、湖北。視察農業,他一定要到田裡親眼看看庄稼,到農民家裡問問溫飽﹔視察煤礦,他一定要戴上礦帽礦燈、腳蹬高筒雨靴來到井下,看採煤,看掘進,到礦工食堂、宿舍看伙食,問冷暖﹔視察鋼鐵廠,他一定要到鐵水滾滾、火花飛濺的爐前詢問產量和質量,叮囑千萬要注意安全……他每到一處,都會被人民群眾那沖天的革命干勁所感動,但又被那有些過分的吹牛、浮夸所困擾。
當劉少奇深入到河北省徐水縣去實地察看、調查了解並耳聞日睹了大量事實后,明白了徐水縣的所謂“共產主義”,原來隻不過是吃大鍋飯不要錢的平均主義和一張隻畫著電影院、圖書館卻連居民區都沒有的“共產主義新農村規劃圖”。這哪裡是什麼“共產主義”?完全是一種紙上談兵的瞎吹和烏托邦式的空想。
從山東和河北調研回京后,劉少奇有一次在支部會上心情沉重、神色黯然地向大家講述了他的所見所聞。聽著劉少奇和王光美等的講話,劉振德也談了自己的看法:“我對群眾的沖天干勁和報紙上報道的一些增產數字,特別是鋼鐵、糧食的增產感到非常興奮。雖然對有些數字也有懷疑和議論,但沒有否定它們的根據,只是隨聲附和、盲目樂觀。”
上一頁 | 下一頁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