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毛澤東與赫魯曉夫決裂前后》第二章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招待會上赫魯曉夫初識毛澤東

2013年02月27日10:1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費德林沒想到這篇祝詞竟會如此抓住人心,他自己的情緒也被感染了。當他讀到“斯大林同志是世界人民的導師和朋友,也是中國人民的導師和朋友。他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理論,並對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事業做了極其杰出和極其寬廣的貢獻。中國人民在反抗壓迫者的艱苦斗爭中,深切地感覺到斯大林同志的友誼的重要性”時,全場發出了一陣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台下有人揮動起帽子和手絹,場面十分熱烈壯觀。

斯大林也友好地側過臉來,對毛澤東報以感謝的一笑,並輕輕地鼓起掌來。在整個會議中,他不時和毛澤東相互交談著、議論著。

慶祝活動安排的文藝演出開始了,斯大林特意叫人安排毛澤東同自己坐在一個包廂內,兩人邊看演出邊交談著,顯得親密友好。

精彩的演出結束了,禮堂內所有的燈光齊明,照得全場雪亮,觀眾們都回過頭來鼓掌,有節奏地高呼著“斯大林—毛澤東!斯大林—毛澤東!”

斯大林高興地向大家揮動雙手致意,毛澤東也起身向人們揮手表示感謝。掌聲和歡呼聲久久不息,震蕩著大廳……

慶祝活動持續了幾天才結束,各國代表團在完成使命后先后回國了,毛澤東則按預定的安排在蘇聯休息一段時間和參觀訪問。

這期間,蘇聯新聞機構很少報道毛澤東的活動和行蹤,於是西方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做了種種編造和猜測。有一天,工作人員把一則“毛澤東已被斯大林扣留”的西方報道交給毛澤東看。

毛澤東付之一笑,放下報紙說:“隨人家說去吧,古往今來總有好事者的。”

1950年1月2日,塔斯社記者對毛澤東進行了訪問。

記者問:毛澤東先生,您將在蘇聯逗留多久?

毛澤東:我打算住幾個星期。我逗留蘇聯時間的長短,部分地決定於解決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利益的各項問題所需的時間。

記者問:您現在考慮的是哪些問題,可否見告?

毛澤東:在這些問題當中,首先是現有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問題、蘇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貸款問題、貴我兩國貿易和貿易協定問題,以及其他問題。此外,我還打算訪問蘇聯的幾個地方和城市,以便更加了解蘇維埃國家的經濟與文化建設。

在此期間,斯大林又打了幾次電話給毛澤東,還是詢問毛澤東下一步對雙方結盟簽約內容的具體想法,而毛澤東總是不說。當斯大林了解到毛澤東確實在等周恩來以后,也就不再多問了。

毛澤東這段時間的活動安排是豐富而充實的,他參觀了斯大林汽車制造廠和其他一些地方,受到了熱烈的歡迎。除此外,他在住所裡請師哲為他借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傳記影片來觀看,全是俄國和歐洲的。毛澤東不愧是歷史學家,他對彼得大帝、拿破侖、涅夫斯基、庫圖佐夫等歷史上的重要人物,都能作出獨到的評價。斯大林聞訊后也佩服地說:“毛澤東真了不起,很聰明,專看歷史人物傳記片,這是了解歷史最簡捷的辦法。”

幾天后,中蘇聯合發表了一份公報,公報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維埃社會主義聯盟的友好條約已在商談之中……”

公報引起了國際輿論的轟動和關注。

毛澤東在公報發表后的第二天便前往列寧格勒參觀訪問去了。

到達后,毛澤東提議去看看波羅的海的芬蘭灣,那兒是十月革命的策源地。

當汽車駛到波羅的海海邊時,毛澤東踏著長長的海岸線,瞻仰著十月革命時工人們暴動的喀琅施達特要塞。

波羅的海一到冬季,沿岸全結了冰,連成一片。看著腳下的大地像一片望不到邊的冰凌水晶,毛澤東興致大發,不顧工作人員的勸阻,邁著瀟洒而輕快的步伐在冰面上散步。

毛澤東豪情滿懷地揮揮手,說:“我的願望是從海參崴——到太平洋的西岸至波羅的海——再到大西洋的東岸,然后從黑海邊到北極圈,把蘇聯的東西南北都走個遍。”

在列寧格勒期間,毛澤東還應邀參觀了一些工廠和部分著名的歷史遺跡。盡管他天天都要進行許多既定的訪問和參觀,但心裡卻始終在計算著周恩來到達莫斯科的時間。1月15日晚,工作人員轉告他:“總理已在赴蘇的途中了。”

毛澤東一聽大喜,顧不得疲勞和辛苦,當即決定:“請通知蘇聯同志,我們馬上返回莫斯科。”

工作人員勸他再休息兩天,恢復恢復再走。毛澤東果斷地一擺手:“不用了,我和恩來是有約在先的。”隨即他又幽默地說,“君子言必行,行必果啊!”

……

1月17日,毛澤東一行人從列寧格勒返回了莫斯科,第二天上午就接到了周恩來從途中打來的電話。電話直接接到了毛澤東的住處,因為線路有毛病,通話聲音不好,毛澤東在耳機旁聽了半天,也很難聽清楚。他當即決定,請周恩來到下一站后再次通話。

毛澤東挂上電話后,背著雙手在屋內踱起步來,顯得有些著急。此后他一直守在電話機旁,等待著周恩來的消息。

周恩來從斯維德洛夫斯克再次打來了電話,這次通話的效果不錯。

毛澤東坐在沙發上與周恩來長談起來了。他把自己來蘇后的一些看法和分析與周恩來通了氣,並征求周恩來的意見,也把中蘇雙方條約談判和協議簽訂的一些重要問題再次向周恩來做了布置。兩人在電話中親切交談,有時還哈哈大笑。

這通電話竟然講了一個多鐘頭!

由於事先已有充分准備,在周恩來到達莫斯科的第三天,即1月22日,毛澤東、周恩來與斯大林舉行會談,維辛斯基、李富春、王稼祥等也在座。

毛澤東首先發言,闡述了在新情況下中蘇兩國的合作關系應以條約形式固定下來的意見。他認為,條約的內容應是密切兩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外交的合作,以共同制止日本帝國主義再起及日本或與日本勾結的其他國家的重新侵略。

斯大林同意這一意見,並談了簽訂條約問題,即同盟條約問題、中長路問題、旅大問題、貿易及貿易協定問題、借款問題、民航合作問題等。

毛澤東提議中長路、旅順及大連三個問題寫在一個協定中。斯大林說:“中蘇條約應是一個新的條約,對雅爾塔協定問題可以不管它。旅順口問題的解決辦法,一個是限定歸還,在對日和約締結后撤兵﹔一個是現在撤兵,但過去的條約形式暫不變更。”

毛澤東同意前一個辦法。

談到大連問題時,斯大林說:“可由中國自己處理。”

關於中長路,因為中國原無變更中蘇共同經營之意,所以隻提出縮短年限,資本比例由現在的中蘇各佔一半改為51︰49,和由中國同志任局長等三項意見。蘇方同意縮短年限,但不同意改變資本比例,仍主張資本各半(50︰50),並提出由雙方人員按期輪流擔任正副局長。

關於貿易問題,毛澤東說,我們准備的出入口貨單並不十分准確,因此與貿易有關的問題隻能作出大概的規定。

斯大林還提出不允許第三國居民進入和在中國東北、新疆地區居留的問題。由於這個問題提得突然,談話有些冷場。

周恩來隨即反問道:“東北住有很多朝鮮民族的居民,他們算不算第三國公民?更不用說外來的蒙古人了。”

斯大林對這一反問措手不及,一時啞口無言。中方后來才弄明白,蘇方的本意是禁止美、日、英等帝國主義國家的人進入東北、新疆活動。在這個問題上出現不愉快的氣氛,是因為蘇方提出的這個問題干涉了中國的內政。

關於聘請蘇聯專家的問題,斯大林提出了一些苛刻的條件。這些條件既不符合中蘇友好的原則,又帶有明顯的不平等性質。他們對蘇聯專家待遇的要求過高(后來連專家們自己也承認這一點),還規定蘇聯專家在中國犯了錯誤時,中方不能處理,而應交由蘇方審理和處置。

(責編:孫琳、王新玲)


相關專題
· 圖書連載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