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記者
2013年03月01日10:1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實拍防務交接
1948年11月18日,中央軍委命令東北野戰軍放棄休整,大舉入關,在華北軍區主力協同下提前發起平津戰役。23日,東北野戰軍主力從錦州、營口、沈陽等地出發,隱蔽向北平、天津等地區開進。在大軍入關的路途上,有9個看上去比較特殊的人,他們日夜兼程,以每天行軍30公裡的速度趕往北平。他們的平均年齡不到20歲,懷裡還抱著3個沉甸甸的鐵疙瘩,他們究竟是些什麼人?為何馬不停蹄趕往北平呢?
原來幾天前,東北電影制片廠突然接到東北局命令,要派出攝影隊拍攝解放全中國的紀錄影片,向全國報道。於是先后派出5批攝影隊,跟隨入關大軍前往各個解放戰場。那9個神秘的年輕人正是第二批入關的攝影師,他們的任務是跟隨第四野戰軍拍攝解放北平和天津的過程,也就是后來所說的平津戰役。他們分成3個小組,每組1個攝影師、2個攝影助理,攜帶1台攝影機、5000英尺膠片,日夜兼程趕赴北平。這時的北平城被數十萬解放大軍包圍,劍拔弩張,形勢非常緊張,攝影隊前往北平的行程緊張而充滿危險。1949年1月6日上午,攝影隊准備向北平軍管會所在地良鄉進發,險情出現了。攝影隊的趙化、蘇忠義回憶:上午八九點鐘的時候,我們來到南苑機場附近,發現大晴天的,街道上一個人也沒有。再往前走,就到了南苑前線。突然,一個解放軍戰士站出來攔住我們說,站住!去哪兒?我們回答說去良鄉。“你們不要命了!這是前線,前面200米就是敵人!”不由分說,戰士就把我們攆跑了。脫離危險后,1月6日晚上,攝影隊終於來到良鄉。可是,為了節省膠卷,攝影隊沒有拍下良鄉的情景,所以我們在查找影片資料時,並沒有找到有關良鄉的畫面,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1月12日晚,攝影隊正在吃晚飯,突然接到攻打天津的命令。原來,為了保護古城北平免遭戰火破壞,中共中央與國民黨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進行和平談判,但久談不下。為了切斷傅作義海上撤退之路,中共中央決定攻打天津。1月14日下午,攝影隊趕到天津,用膠卷真實記錄了解放天津的全過程。隨后,他們又馬不停蹄趕回良鄉,准備拍攝解放軍進入北平城。
解放天津是用膠卷真實記錄了,那北平和平解放呢?在採訪中我們了解到,攝影隊的攝影師,健在的已為數不多,而年近80高齡的石益民當時就是攝影師中的一位。通過與石老的交談,我們驚喜地發現,北平入城式的防務交接不僅被膠片真實記錄下來,而且拍攝者就有他!石益民回憶說:“我們當時把入城式如實拍下來,咱們沒布置,也沒權力布置,沒人會聽咱的。紀錄電影的生命不就是真實嗎?紀錄電影沒有真實性就全完了!”
1949年1月31日,解放軍與國民黨部隊的防務交接在西直門進行。為了防務交接能夠順利進行,1月30日下午,負責接管北平防務的四野四十一軍一二一師決定到西直門進行實地勘察,攝影師石益民也跟著到現場看看。石益民說,弄清楚雙方交接部署以及進城和撤退路線,攝影隊才好預先考慮和安排拍攝方案。
“解放軍下午1點鐘進城!”這是1月31日上午傳遍北平城的消息。就在北平市民為解放軍進城奔走相告的時候,攝影隊一大早就在進行拍攝准備,隨先頭部隊向西直門進發。當時四野第四十一軍政委莫文驊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1949年1月31日,是平津戰役勝利結束的日子,也是北平人民永遠不能忘記的一天。這天,我帶領一二一師的干部和戰士,從西直門進入北平,與原在城內值勤的傅軍交接防務。
防務交接開始了,緊張的拍攝工作也開始了!石益民、李華等人回憶說:“一切都按前一天商定的進行,解放軍和國民黨部隊各自集合,解放軍進去,國民黨部隊‘讓位’。因為是和平解放,所以互相還有一定的禮遇。如果是真槍真炮打進來,抓了俘虜就不一樣了!我們在外面擺好角度,通過攝影機將交接的歷史瞬間記錄了下來。”石益民他們拍攝的交接儀式,成為日后被使用最多的反映北平和平解放的經典鏡頭之一。不過,讓他們覺得有點遺憾的是,當時沒想起拍照留念。石益民感嘆道:“當時就一門心思想著集中精力完成拍攝任務,也不知道拍個照以為紀念,留做歷史資料也好啊!”
上一頁 |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