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記者
2013年03月01日10:1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不是補拍而是沒有導演的實拍
北平入城式已經過去60多年了,當年的攝影師大都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健在的也都已是耄耋之年。當我們向他們求証《北平入城式》是否為后來補拍時,老人們表現出了少有的激動:“那都是瞎說八道,根本沒那麼回事”﹔“我就是親自參加拍電影的”﹔“那扯淡,到哪兒調動部隊去,到哪兒調動群眾去”﹔“部隊正在南下,最后將革命進行到底,你在那兒進行補拍,那不瞎扯嗎?沒這回事兒”……
1949年2月3日,東北野戰軍舉行盛大的進駐北平入城儀式。這時,除了跟隨第四野戰軍拍攝平津戰役的攝影隊外,分布在其他戰場的攝影師在完成拍攝任務后,也迅速集中到北平,拍攝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北平和平解放。根據攝影師的回憶,當年有三個單位拍攝了北平入城式。他們是東北電影制片廠攝影隊、華北軍區政治部電影隊和北平原國民黨中電三廠。而《北平入城式》這部紀錄影片則是由東北電影制片廠和華北電影制片廠聯合攝制的。
拍攝北平入城式對於攝影隊來說是一次極為重要的任務,所以在2月2日那天,攝影隊領導對各個攝影隊分配了任務,將他們安排在部隊經過的不同地點。李華說:“我們攝影隊就在城門樓下頭拍,其他有的在城門樓上頭拍,有的在大柵欄拍,有的拍部隊進城市、郊區的,都是分散的。”為了能更好地完成拍攝任務,攝影隊的年輕人做了充分的准備。李振羽說:“首先把攝影機擦拭好,要使用的膠片整理好,機器應該處在最佳狀態下,隨時都可以拿出來使用。”
雖然城牆已然消失,但如今的前門大街依然是北京城最繁華的地方之一。60多年前的北平入城式,解放軍從永定門進入北平城,來到前門大街。所有參加入城式的部隊都要從前門大街經過,接受檢閱,而這裡正是石益民這個攝影隊的拍攝位置,工作的緊張程度可想而知。石益民回憶:“當時到處走,沒有固定地點,為了抓住好鏡頭,來回跑,幸虧那時才20多歲,體力好,跑得動。”李華說:“我們的位置就在城門樓下,最熱鬧的地方,因為城門樓上有首長,群眾看見后就更熱鬧。當時群眾非常自由,貼標語、爬上車、和解放軍握手都行,真是群情沸騰,我們拍的畫面特好!看到老百姓往大車和大炮上貼‘解放軍萬歲’,我就對小伙子們說,上去,上去,上牽引車和大炮,然后趕緊叫石益民拍攝。”
中國軍隊和警察不得進入東交民巷的屈辱歷史,也正是在1949年2月3日這一天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改寫的,這是值得一提的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一刻。為了記錄下這個難忘的歷史瞬間,攝影隊十分重視,特意派攝影隊領隊劉德源完成這項任務。雖然劉德源的攝影助理蘇忠義現在聽力幾乎完全喪失,但我們借助紙筆採訪他的時候,他依然激動地談起當年拍攝解放軍通過東交民巷時的情景:“在拍攝解放軍通過東交民巷時,碰到了一個難題:為了拍攝部隊通過的全景,想找一個制高點拍俯瞰鏡頭,結果找不到。劉德源的另一個助手庄威就蹲在地上,讓劉德源登著他肩膀站起來。在庄威這架‘梯子’的幫助下,劉德源成功拍下解放軍入城式的遠景和大場面。庄威雖然幫攝影師拍下了精彩的歷史瞬間,但忙中生亂,拍攝中發生的一個插曲給他帶來了麻煩:當時大家都帶著手槍,結果庄威回去以后才發現手槍丟了,這可糟了!人那麼多,根本就沒法找。最后,他寫了三次檢討,才終於獲得通過。”
在影片《北平入城式》中有這樣一個鏡頭,畫面左邊是入城的解放軍戰士,右邊是正在撤出北平城的國民黨軍隊,這個富有戲劇性的鏡頭正是攝影師韓丙信和助理李振羽在西四牌樓附近拍攝的。李振羽回憶說:“我們在中間,一邊是解放軍,一邊是國民黨軍。我看著國民黨軍低著頭,有點灰溜溜的,和解放軍形成鮮明對比,就提醒攝影師說,你看國民黨軍隊……我們那個攝影師個兒比較矮小,怎麼辦?趕緊到老百姓家去借椅子,讓他站在椅子上拍下這個鏡頭。”
拍攝北平入城式時,困擾攝影師們最大的問題還是缺少膠片。攝影隊從東北入關開始到拍攝天津解放、北平解放等所使用的膠片都是從東北電影制片廠帶來的,一個攝影小隊也就約5000英尺膠片,合計50分鐘左右,中途再也沒有補充,所以攝影隊在使用膠片時十分謹慎。石益民說:“膠片很緊張,拍不拍,拍多少,得經過頭腦選擇,不能漏了大的某個方面,比如有步兵的,沒有騎兵、炮兵、裝甲兵的不行啊!”
按照現在的拍攝流程來說,入城式這麼重要的活動,在拍攝之前一定要做周密部署,各個不同的機位如何調度都需聽從導演安排。但令人難以想象的是,《北平入城式》在拍攝時並沒有導演。李振羽說:“那個時候咱們沒有導演之說,在現場既沒有導演也沒有編輯,一切都是攝影師自己做主。”解放軍北平入城式從上午10點開始到下午4點左右結束,在這約6個小時的時間裡,攝影師們忙得不亦樂乎。雖然很累,但他們心中充滿了自豪感。石益民說:“能用鏡頭記錄下這個重要歷史時刻,是作為攝影人員的最大榮譽!”
上一頁 |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