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破解紀錄片《北平入城式》真實性之謎

本刊特約記者

2013年03月01日10:1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熱烈歡迎還是“默無一言旁觀”

防務交接順利完成后,解放軍開始進入北平城。攝影隊的小伙子們也隨同解放軍一起入城,他們中間年齡小的十五六歲,大的也就20來歲,第一次來到北平城,北平究竟給了他們什麼印象,他們所看到的民眾是否像傳聞所言“默無一言旁觀”呢?

李華感嘆道:“一進北平城,看到天安門,看到印象中古老的都城,覺得能打到這兒來,能解放這兒,實在太令人興奮。”趙化說:“道路兩邊好多群眾在看部隊進城,其中有些群眾還拿著臉盆在我們車前澆水,就是免得解放軍戰士吃到塵土。”石益民回憶:“越往裡走,人就越多,扭著秧歌、唱著‘解放區的天明朗的天’來歡迎,非常熱鬧!我們在車上拍了鏡頭,沒有下車。”

1月31日,解放軍進入北平城,北平學生們的熱情歡迎給攝影隊留下了深刻印象。趙化回憶:“因為我們在隊伍最前頭,慢慢的,我們周邊就有好多跑著的、騎自行車的年輕人,氣喘吁吁地說我是北大的,我是清華的,或者我是哪個中學的,並迫不及待地問:‘解放軍,解放軍,你們到哪兒,你們到哪兒?我好回去召集同學歡迎你們。’”在解放軍入城的同時,國民黨部隊還在繼續外撤,到指定地點接受改編,入城的解放軍和出城的國民黨部隊相遇時會是一種什麼情景呢?對此,趙化回憶說:“其中給我印象很深的還有一些國民黨兵,七八上十個一排,在馬巷胡同東那一帶喊,歡迎解放軍來解放我們,歡迎解放軍來解放我們!”蘇忠義說:“因為我要拍電影,走在前面,在路上碰到傅作義部約一個團的軍隊正在准備撤離。他們在路上搭起鍋灶做飯,我們在車上互相打招呼。我現在想,如果是前幾天入城,那隻有刀槍相見了,哪會招手互相致意呢!”

1949年2月3日上午10點,組成強大陣容的解放軍隊伍從永定門進入北平城。平津前線司令部領導人登上箭樓,檢閱入城部隊,攝影師郝玉生和攝影助理也開始了緊張的拍攝工作。盛玉增回憶:“2月3日,我和周振聲給郝玉生當助理。我們剛進城的時候,就在前門樓子上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野戰軍那些首長。”周振聲補充說:“在北京這幾十年,一過前門箭樓,我就回頭看箭樓主席台。2月3日那天,主席台站滿解放軍高級軍官,如林彪、羅榮桓、聶榮臻,等等,從全國各地趕到的民主人士也上了前門箭樓,大家互相打招呼,握手聊天。那時我很年輕,還不到20歲,這種大場面第一回見著,那個印象一生都不會忘。入城式真是非常熱烈,人山人海,歡呼聲不斷,萬歲聲也不斷。”李振羽回憶:“2月3日,群眾的情緒特別高漲。我們到的時候,軍隊還沒來,道路兩邊的人已擠得滿滿的。在前門,在西四,整個街道全是人。”

解放軍進城后群眾又是如何歡迎的呢?李振羽、李華回憶道:“群眾打旗子、跳秧歌、上汽車貼標語、和戰士握手擁抱歡迎的,各種形式都有,將整個前門街道灌滿了。特別是青年學生,有的爬到大炮上去寫字,還有的往自己背上寫字,特別有意思。”當年坐上坦克的學生王昭鉞回憶說:“當時,我看見有的炮車上坐著學生,我那時候年輕,看有人上去了,就想咱們也上去,我們幾個同學就爬上了炮車。車上的解放軍戰士非常和藹,並沒有把我們趕下去。”后來曾任北京市豐台區委書記的李英威,在當時是扭秧歌的主角,回想那段經歷,他十分興奮:“一聽解放了,就去扭秧歌。我們學生積極,剛開始不會,就現學現練。當時扭秧歌,我們誰也不怕累。我們還喊口號,后來嗓子都喊啞了。解放了,我們學生真是激動啊!”

我們還採訪了四位當年站在北京街頭迎接解放軍進入北平城的北京八中的學生,雖然現在都已進入古稀之年,但他們說起入城式的場景,依然很興奮,覺得一切就像發生在昨天一樣。他們回憶說:“解放軍舉行入城式那天,正好是農歷正月初六,唱的、敲鑼打鼓的合成一片。然后還有軍樂隊,騎兵倍兒齊,都戴著皮帽子,特別是大炮車,威武雄壯,那個勁頭可真不一樣,咱們第一次見軍隊。”

從攝影人員的所見所聞和歡迎群眾的親身經歷,我們可以准確地獲知所謂北平民眾默無一言旁觀、對解放軍入城很漠然的說法,不符合歷史事是實的。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孫琳、王新玲)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