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可愛中國”之指導思想
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機。在這樣的嚴峻形勢下,中國人民面臨著兩大歷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在1920年代以前,中國人民進行過多次不屈不撓的斗爭,無數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維新變法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等斗爭和探索,雖然都對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產生一定影響,但其結局都是失敗。事實証明,不觸動封建根基的自強運動和改良主義、舊式的農民戰爭、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資本主義的其他種種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圖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
中國的出路究竟在哪裡?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讓中國的先進分子看到了希望。正如毛澤東所說:“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
於是,在各種社會矛盾加劇和俄國十月革命爆發的大背景下,一場新的人民大革命業已成為不可避免的事情。這場新的革命是以1919年5月4日爆發的五四運動為歷史起點的。五四運動前后,中國的先進分子從巴黎和會所給予的教訓中,開始看出帝國主義列強聯合壓迫中國人民的實質,這是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進一步傳播的主要原因。瞿秋白曾說:“帝國主義壓迫的切骨的痛苦,觸醒了空泛的民主主義的噩夢。”“所以學生運動倏然一變而傾向於社會主義。”
但是,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有一個發展過程。在五四運動之前一段時間裡,在中國社會中,無政府主義、新村主義、合作主義、泛勞動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社會民主主義等思潮在各種刊物上紛然雜陳。中國的先進分子經過反復的比較、探求逐步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是迄今為止最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和人類良知的科學思想體系。
在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過程中,李大釗起著主要的作用。他同胡適進行的問題與主義的論爭,引起相當強烈的社會反響。新文化運動的思想領袖陳獨秀在五四運動以后宣稱:“軍國主義”、“金力主義”已經造了無窮的罪惡,“現在是應該拋棄的了”,“共和政治為少數資本階級所把持”,“要用它來造成多數幸福,簡直是妄想”。一些老同盟會會員,如董必武、吳玉章等,也在這時開始轉向社會主義。吳玉章回憶道:他從辛亥革命以來的實踐中認識到,“從前的一套革命老辦法非改變不可”,而“通過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的教育,必須依靠下層人民,必須走俄國人的道路,這種思想在我頭腦中日益強烈、日益明確了”。正是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中國的先進分子最終紛紛選擇馬克思主義作為改造中國社會的思想武器。
■實現“可愛中國”之領導力量
1921年7月,黨的一大召開,一個僅有50多名成員的中國共產黨宣告成立。與在中國政治舞台上縱橫捭闔的其他政治力量相比,它是那樣的勢單力薄、毫不起眼,但它的誕生卻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因為到28年后,它已成為一個擁有448萬余名黨員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何以能夠強大起來?因為在它手中握著最有力的精神武器,在它心裡裝著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中國共產黨登上政治舞台以后,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積極投入到革命斗爭實踐中,直接領導工人運動、農民運動、青年運動和婦女運動。1922年黨的二大通過的宣言提出,在目前的歷史條件下,黨的奮斗目標是: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這是黨的最低綱領。宣言還指出:黨的目的是要“組織無產階級,用階級斗爭的手段,建立勞農專政的政治,鏟除私有財產制度,漸次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的社會”。這是黨的最終奮斗目標,即黨的最高綱領。黨的二大第一次將黨在民主革命中要實現的目標同將來進行社會主義革命要實現的長遠目標結合起來,不僅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而且指出要通過民主革命進一步創造條件,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問題認識的一次深化,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一個重要成果。
一個政黨的綱領就是公開樹立起來一面旗幟。回顧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的歷史可以看出: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沒有一個政黨或政治力量能明確革命的對象、動力和前途,從而有針對性地制定革命綱領﹔而中國共產黨成立僅一年后所提出的革命綱領,既堅持和包含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的最高理想,又明確提出黨在現階段的奮斗目標即最低綱領。這充分表明,隻有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才能為中國革命指明方向,才能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
從1924年至1927年,一場旨在推翻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統治的大革命洪流席卷中國大地。通過這場革命,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號深入人心,黨在群眾中的政治影響迅速擴大,黨的組織得到很大發展,千百萬群眾在黨的領導下組織起來。但由於主客觀方面的原因,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很快遭受失敗。年青的中國共產黨遭受到成立以后不曾遇到過的嚴峻考驗。據不完全統計,從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被殺害的達31萬人,其中共產黨員有2.6萬人。
但是,由於有了堅定的政治信仰,所以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並沒有被嚇倒、被征服、被殺絕,“他們從地下爬起來,揩干淨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們又繼續戰斗了。”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中國共產黨人的唯一選擇就是進行武裝反抗。於是,就有了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義槍聲,有了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引兵井岡、建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毛澤東后來回憶說:“第一次大革命的七年當中,黨員的最高數字不超過六萬人。被人家一巴掌打在地上,像一籃雞蛋一樣摔在地上,摔爛很多,但沒有都打爛,又撿起來,孵小雞”,“蔣介石與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勾結,我們就提出革命口號,叫打倒蔣介石,和他打了十年。”
毛澤東這裡所說的“打了十年”,指的是1927年至1937年國共之間的十年內戰,也就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期間,黨內如毛澤東所言,對於“如何組織隊伍,以及組織了隊伍又如何放槍,這就發生了很多不同的意見”。這些不同意見,就是革命究竟應當怎樣搞,也就是選擇什麼樣的革命道路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曾接連發生三次“左”傾錯誤,特別是王明“左”傾教條主義錯誤給中國革命帶來嚴重危害。1935年方志敏被捕犧牲,就發生於“左”傾教條主義指導下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中央紅軍被迫開始長征之后。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連續犯“左”傾錯誤,其實是對舉什麼旗、走什麼路等許多理論與實踐問題沒有弄明白。隻有經過抗日戰爭特別是經過延安整風之后,才真正把這些問題搞清楚。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以自己的堅定意志和實際行動,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1945年春,在抗日戰爭接近勝利的前夜,黨的七大召開。那時,擺在中國人民面前有兩種命運、兩種前途:一種是光明的命運和前途,即中國共產黨所主張的,在打敗日本侵略者以后,建立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新中國﹔一種是黑暗的命運和前途,即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堅持的,在抗戰勝利后繼續反共反人民,維持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統治。
黨的七大制定了領導全國人民努力爭取實現光明前途的正確政治路線,首次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旗幟,對統一全黨思想,指導全黨行動,實現黨的政治路線,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正如毛澤東后來所說:從建黨直到七大,“我們全黨的認識才完全統一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