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毛澤東的親情世界:家有“兩個黨”

丁曉平

2013年03月08日08:5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第一次離開家鄉,毛澤東偷偷地改寫了一首“立志詩”:“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16歲這年,毛澤東把族長毛鴻賓將100多擔稻谷封存在毛氏宗祠裡進行倒賣,不平粜給斷糧的鄉親,坑害貧苦百姓的行為抖摟了出來,一下子在韶山沖翻了天。父親害怕兒子惹出事端,便打發他去湘潭一家他熟悉的朋友的米店去學徒。一開始,毛澤東對父親的安排“並不反對,以為這也許是很有趣的”,因為他早就想走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了。

“但就在這個時候,我聽到一個有趣的新學校。於是不顧我父親的反對,立志進那個學校。”這所“有趣的學校”就是他外婆家那邊的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這個消息是表兄文運昌告訴毛澤東的。這所學校之所以有趣,是因為它“不大注重經書”,“西方的‘新知識’教授得較多”,教育方法很“激進”。但父親不同意,於是母親文七妹又站在了毛澤東一邊,和兒子一起聯合勸說丈夫,並請親朋好友一起來說情。在老師毛麓鐘、李漱清和表兄文運昌、王季范等輪番解釋勸告下,最后還是因為“說這種‘高等’教育可以增加賺錢的本領”,毛順生才答應滿足兒子的願望。毛澤東在“付了十四吊銅板作五個月的膳宿費及購買各種文具用品之用”后,便在這所離家50裡的小學上學了。

這是毛澤東第一次遠離家鄉。臨行前,毛澤東偷偷地抄改了一首“立志詩”夾在父親的賬簿裡,送給父親。他似乎是在向父親立下“軍令狀”,表達自己一心向學和志在四方的信心決心,又好像是希望父親相信他這個兒子將來一定會給他爭氣,一定會功成名就。毛澤東這麼寫道:“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在東山學堂讀書,毛澤東才知道朝代已經變了,“在新皇宣統(溥儀)已統治了兩年的時候,我才最初聽到皇帝(光緒)與慈禧太后都死去的消息。那時我還沒有成為一個反君主的人。老實說,我認為皇帝以及大多官吏都是誠實、良好和聰明的人。他們隻需要康有為的變法就行了。我心醉於中國古代的著名君主——堯、舜、秦始皇、漢武帝的史實,讀了許多關於他們的書籍”,對他們的歷史功績非常仰慕。同時,毛澤東在“讀了一點外國的歷史和地理”,並“在一篇論美洲革命的文章裡”第一次聽到世界上還有一個國家叫美國。他后來跟斯諾說:“記得文中有這樣一句:‘八年之苦戰后,華盛頓勝利而造成其國家。’”這時,毛澤東還在蕭三借給他的一本叫《世界大英雄傳》的書中,知道了“拿破侖、俄國葉卡捷琳娜女皇、彼得大帝、惠靈頓、格萊斯頓、盧梭、孟德斯鳩及林肯”。毛澤東在這本書上加了許多圈點。而毛澤東最欽佩華盛頓,經過八年艱苦戰爭,贏得了美國獨立。他說,中國也要有這樣的人物。

毛澤東在東山小學隻讀了半年,他“開始渴想到長沙去”。因為他“聽說這城市是非常大的,有許許多多居民,許多學校和一個巡撫的衙門”,他甚至覺得長沙“簡直是一個偉大的地方!”毛澤東還聽說那裡有更高級的新式學校。恰好這年冬天國文教員賀嵐崗應聘到了長沙這所湘鄉駐省中學任教。於是,毛澤東請求賀老師介紹他前去。賀老師欣然答應。於是毛澤東在好不容易說服了父親之后,過了年,就挑著簡單的行李步行到湘潭,再乘船到長沙應試。來到長沙,18歲的毛澤東心中一半是極端的興奮,一半是生怕考試不能被學校錄取,甚至有些惶恐地覺得“幾乎不敢希望真入那個偉大的學校做一學生”。然而,使他感到驚異的是,他“很容易地就被錄取了”。

這是在不到半年時間裡,毛澤東再次作出的人生中的一個重要選擇。這個選擇意味著一代偉人毛澤東輝煌的人生劇目開始上演了!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王新玲、孫琳)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